要把水泉挖一挖,周围再砌上石条,上边再修个亭子。工程开始了,首先得控制住泉水,可是挖完后的泉水更旺,怎么堵也堵不住。堵住这里,水从那里又冒出来,堵住那里,水又从这里往外冒。
有人提议,在泉眼上扣一口大锅,水就不往外冒了。于是,大家在泉眼塞上棉花,再用找来的大锅扣住泉眼,水就不冒了。可是水泉内没有水也不行啊,大家犯了难。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问大伙在干什么?大伙把修水泉堵泉眼的难处跟他说了。
他说:“你们用露底的大锅扣住泉眼,再在上面修一座庙,这喷涌的泉水就会变成涓涓细流了。”老头说完就走了。露底的大锅上哪找去呢,有人就想起了铁器店的那些露底大锅,于是大家就把铁器店的十几口露底大锅全买来了,刚好扣住了十几处泉眼。
果然,泉水充满了锅后又从锅底的孔洞流出来,水就小得多了。铁器店的两个掌柜到这里一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总也止不住,笑着笑着,两个人都晕倒了,大伙急忙把他俩抬回店里,但他俩笑眯眯的,闭着双眼,再也没有醒来,都笑死了。
人们将它俩埋葬以后,就在盖着露底大锅的泉眼上,砌上石头,形成一个方形水泉,在上面修了一座孔庙,泉水从庙下的石缝中溢出来,又再四周围上石栏,盖上亭子,一座美丽清新的水泉出现在平泉的街道上。既方便了取水,又方便了行人。以后“平泉”又经过几次翻修改建,变成了现今的样子。后来人们传说,平泉街商业发达,街心出了水泉,是因为和合二仙在这里开铁器店造成的。
平泉位于平泉市区喧哗街中心。乾隆四十三年,降八沟直隶厅为州,即因此泉而命名为“平泉州”,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平泉县,虽然各期境域有所变化,但名称沿用至今。通过“平泉”碑文可知,该泉初建于乾隆三十八年,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嘉庆及光绪年间均进行过重修。《平泉县志》对修泉的原因是这样记载的:“县府东南数十武平地涌泉,原清澈,为当市心,行尘纷集,时嫌污浊,自设治后为县治,命名所取义,乃护以石栏,每岁春季掘一次,并立碑泉旁,禁人摧残,且掘沟以通之,因涓流不绝焉。”清乾隆帝出巡经平泉时,曾赋有《八沟村》诗一首,“平泉今号州,厅属本八沟”句,清楚地记载了清代平泉的建制变化。而当时的四川诗人李调元所作《平泉州》诗:“细脉何年泄,泉名冠一州。涌来虽趵突,泻处总平流。不井千村次,非田万顷收。昨宵风雨猛,疑是老龙湫。”则是对“平泉”最为淋漓细腻的描写,耐人寻味。泉碑原为平泉怪杰任继风用隶书所书,可惜早已不存。
民国年间,平泉知事张同发对“平泉”进行彻底重修。按清代建筑风格重新构筑。“平泉”地下泉池为花岗岩砌筑,底铺河卵石,五个泉眼于石间翻腾上涌。地上部分设有大理石座,上矗20根汉白玉“龙蟠柱”,柱间亦汉白玉护板,各刻浮雕玉龙一条。泉南立碑记载修泉经过,以志于后。泉周植鲜花绿草,生机盎然。“平泉印月”为古今“平泉八景”之一。凡来平泉,必到“平泉”。喜欢虎营传奇请大家收藏:
第707章 凡来平泉,必到平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