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4章 以工代赈行不通?[2/2页]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蓝天冰牛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后心中一阵汗颜,态度却愈发恭敬起来。
      他真是没有想,传说中那高深莫测的‘帝王权术,在自己老师口中就是一些……小东西?
      这还有天理吗?
      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以后老师要传授自己高深莫测的学问,又该是多么的经天纬地!
      想到这,
      朱瞻基觉得陈羽愈发的高深莫测起来。
      陈羽也不管他的学生已经被自己彻底洗脑,而是继续开口说道:
      “现在回到朝廷颁布的几条策略上,发现了问题的弊端,那就需要对此做一些改变了。”
      “需要明确大灾之后,在河南产生了灾民与背井离乡的到京师谋取生路的流民,针对这两种灾民按照‘实用主义原则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就是留守河南的灾民,虽然受灾,可是情况相对较轻,在此基础上朝廷可以对其施行放粮借贷政策。”
      “放粮救急不救穷,只为活命;大灾之后,总要从事生产,后借贷为生产,第二年再把借贷的粮食还清。既解决了百姓之苦,也解决了朝廷税赋的问题。而且哪怕第二年收成依旧不好,那么大明这个时候出来施行仁政,宣布减免赋税或者延期都是可行的。”
      朱棣一边听,一边默默的点了点头。
      按照陈羽这样来,那么不仅解决了灾民问题,还顺带确保了受灾地区来年的赋税。
      如果交不出来,朝廷减免或是延期还可以获得一个美名!
      这才是仁政的正确实施办法。
      可是灾民好解决,但是流民才是每一次大灾之后的难题。
      毕竟家都没了!
      陈羽喝了一口茶,缓了缓后,继续说道:
      “至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我认为这次的灾情还不到对他们采用粥中掺沙子、或者将粮食换成芙糠这种地步。”
      “再说了,这样做除了让流民饿不死之外,会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将朝廷临时发布的救济粮当做铁饭碗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以工代赈。”
      朱棣本来认真听着陈羽的侃侃而谈,感觉分析的很有道理。
      可在陈羽提出‘以工代赈的解决办法之后,他直接懵逼了。
      这还不如往救济粮中掺杂沙子呢?
      朱棣轻声咳嗽一声,说道:
      “陈兄,以工代赈恐怕不妥吧?”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灾,指朝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流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很早就出现在了春秋时期。
      管仲提出:
      如遇大旱大涝灾年,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务农,生计没有着落,则朝廷可以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楼台,雇佣流民以做工为生。
      到了北宋时期,以工代赈频频出现在历史记录当中。
      当时朝堂上争论赈灾问题时,以工代赈也考虑过,但最终否决了。
      因为以工代赈需要大兴土木或者水利工程,耗资巨大,如今大明同时进行的事情实在太多,一时间抽调不出大量银两。
      直接对流民发放救济粮,朝中官员也考虑到了数月时间,有些流民习惯了不劳而获,大灾过后,并不会返回家乡,而是会在半道上落草为寇做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朱棣也知道以工代赈好,但没办法,只因两个字:
      没钱!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

第114章 以工代赈行不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