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元璋喜欢朱标,那是出于本能,是没有条件的。
      而且那时候嫡庶观念极重,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下,老朱的事业刚起步,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是想要把来之不易的基业传给他。
      这种观念,一直到好大孙朱雄英出生。
      朱雄英洪武七年出生,朱元璋在洪武八年编写的《皇祖训》中说“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就是要用立法的方式确定朱雄英第三代帝王的地位。
      可惜,天不遂人愿,朱雄英和朱标相继死去。
      有雄英在,老四断然不会夺取我大明的江山。
      大明在我朱家嫡亲血脉传承,就不会有什么劳什子大清了。
      豌豆似乎猜出了老朱的心思,突然说道:“说到明朝,你们是不是认为朱标不死,朱棣不反。”
      【那是当然,莫说朱标,就是有朱雄英,朱棣也不敢反。】
      【你知道嫡长子的含金量吗?更何况立嫡立长立贤,朱标都占了,朱棣拿什么反?】
      “不一定吧,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皇位争的你死我活的多了去了。”
      “如果雄英还在,朱标还在,朱棣就算想造反,也成不了啊。”
      “无情最是帝王家,李二和李大争夺,是因为李二功劳大。可是杨家兄弟又是怎么回事?
      杨广不仅杀了杨勇,还把外甥女一家给杀了,仅仅因为外甥女是周朝皇帝的女儿。
      杨广之前,把女儿的皇太后都给废了,硬生生的改封为公主。
      从皇太后到公主,历史上也只有此一家了。”
      朱元璋脸红脖子粗的:“那你说是怎么回事?”
      “朱棣造反,其实也是历史的一种趋势。”
      “历史的趋势,又是历史的趋势。你说是就是吧。”
      “河北地区在靠近戎狄,民风彪悍。
      古时候游牧和农耕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出则为胡,入则为汉。
      胡汉混居,本身就有很大的离心力。
      魏晋之后,唐朝之前,河北和关中争夺主导权多少年。唐朝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之后,燕云十六州帮着契丹打大宋。
      说到底,就是河北士族争夺话语权。
      朱棣只是这些人的领头人,不然的话,宁王手下的将士凭什么听朱棣的?
      无非是入股,说什么有朱标和淮西勋贵在,就不会反。
      这都是政治童话。
      李世民是公认最会打仗的皇帝,刘黑闼还是两次反叛,还有齐王李佑。
      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反不反又是另外一回事。
      底层人的政治诉求是提高本地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这是民意。
      朱棣顺从民意,成王败寇;不顺从民义,在唐朝时期,驱逐或者是杀节度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哼,你说是就是吧。”朱元璋说不过豌豆,直接躺平。
      “真实情况,比这还严重。燕云地区已经脱离了汉人政权四百年了,长期的分割,和南方产生对立,甚至是敌对太少。
      他们之间彼此已经不再认同,灭宋的张弘范就是燕云地区的人。
      朱棣反是因为他身边的文臣武将,不断地怂恿朱棣揭竿而起。除非朝廷上坐着地是老朱,换了朱标、朱雄英,都是要反。
      能不能成功,就另当别论了。”喜欢大明:开局活埋朱元璋十四年请大家收藏:

第32章 历史趋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