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4章 我要下车,这不是去学校的路[2/2页]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代的洪流中,谁又能独善其身?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在大学中学什么呢?
      学工,学农,还学军!
      讲道理,那可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这些人毕业后,多半回到工矿企业和农村,担任了干部,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
      为祖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一句,由于时代因素和惯性影响,年轻的他们中,部分人的某部分思想,确实还停留在过去。
      嗯,相对尖锐。
      ‘京张线啊!
      李建昆向棚外投去视线。
      行注目礼。
      它不仅是老BJ的印记,更是国人骄傲。
      1909年,由詹老主持建成,是我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自行设计并投入营运的铁路。
      工程异常艰巨。
      单是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的四条隧道,在那个只靠双手的年代,其难度就可想而知。
      当时有消息传出:
      “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
      歪果仁讽刺说,能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未出世。
      结果呢?
      这无疑是一段顶好的打脸剧情,有没有?
      “前面是成府路,咱们学校在成府路和京张线平交的第五个道口,嗯,再往前一轱辘。”
      学长是个东北人,再怎么注意,还是免不了少许大碴子味。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话虽然从56年就开始推广,但这年头能说麻溜的,还真不多。
      耳边尽是各种方普。
      大名鼎鼎的五道口,到了。
      徐庆有们也彻底傻眼。
      这他娘的就是个农村啊!
      放眼望去,还能看到水田和菜地,你敢信?!
      这帮娃不知道,海淀素有京城粮仓之美名。
      京西稻、玉泉鸭、四季青黄瓜、大久保桃子和北安河甜杏等农副产品,享誉京城。
      “卧槽,老贼你看!全是泥巴路,铁路横在中间,咋的,还真有火车搁这穿呀?”
      答对,没奖。
      李建昆也没心情笑他,日后的宇宙中心啊,这会确实挺磕碜。
      说它农村吧,有点拉踩之嫌,会侵犯到后世某些人的信仰。
      是的,五道口后来在许多人心中,俨然成为一种信仰。
      形象点的说法,涉及到一个颇有年代感的词汇——
      城乡结合部。
      车斗里,充满沮丧的味道。
      但更让他们沮丧的,还在后面。
      永远不要相信影视作品里所呈现的,这个年代的北大样貌。
      真实情况是:
      作为主校门的西门,远没有那么红艳,岁月斑驳,尽刻其上。
      燕园内,战争和洪流带来的创伤,触目可见。
      湖光塔影多了抹寂寥,古木参天少了份绿意,眼前的底色主要是灰黄——
      附上一层灰蒙的各式建筑。
      大片光秃秃的黄土地。
      当然,相较于更多地方,它还是美的,毕竟底蕴在。
      解放大卡,停在学四食堂门口。
      这座食堂还未投入运营,火急火燎刚落成,以满足今年大批新生入学的需求。
      多年后,学四这个颇具情怀,但不够雅致的名字,会被“燕南美食”所取缔。
      里面有道菜,酒香坛肉,堪称一绝。
      北大食堂也会逐渐发展至11个。
      食堂门头上,拉起一条红色横幅,上书三个大字:迊新站。
      大伙拎着大包小包下车。
      这年头行李箱远未普及。
      被子扛肩头,其他琐碎用网兜装,兜内必有三件套:
      红双喜的瓷脸盆。
      淡黄色印牡丹花的国民床单。
      磕磕碰碰露黑底的搪瓷缸。
      甫一下车,大伙就被“迊”字,给整懵了。
      “迎吧?”
      “对对对,迎新站嘛,迎接咱们新生的。”
      徐庆有问:“老贼,你认识这字不?”
      李建昆随口道:“zā。”
      “没错,这位学弟说对了,读zā。”
      带队学长看向李建昆,露出赞许目光,在这片学识之地,有文化的人永远最受尊敬。
      “去年12月,新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迎的简化字”。
      学长解释道。
      去年12月至今,也就隔一个春节,将一个惯用的常见汉字,及时更新过来。
      由此可见,北大学究之严谨与认真。
      不过后来,迊字还是停用了。
      “大家进吧,各自找组织!”
      学长吆喝。喜欢重生:我的80年代请大家收藏:

第54章 我要下车,这不是去学校的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