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7章 药瘤子[1/2页]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建昆望着眼前的老两口,又侧头瞅瞅门外,特诧异。
      要知道,这个大杂院里,至少住着二十人。
      老两口就一间屋,仅十几平方,后砌的,位于墙根处。
      门外搭一窝棚,便是厨房。
      明明在五道口有偌大一座四合院,干嘛要缩这里活受罪?
      “知道您不信。”
      赵老头示意他稍等。
      花甲之年,身子骨还算健朗,比老太太好不少。
      遂翻箱倒柜,找出一张泛黄的,薄薄的纸。
      并未让李建昆过手,只是小心翼翼摊开,给他上眼。
      这是房契!
      李建昆逐字逐句看完,确实无误。
      旁边,老太太解释道:“哎,这事说来话长……”
      赵家早年是个什么光景,老太太没细讲,只说后面家道中落,分崩离析。
      50年代,大部分房屋卖给公家,他们这一支,只余下五道口那座四合院。
      要说原本,日子也算好过。
      但这二十年间,发生太多事,老人家并不愿提及。
      重点是五年前,他们唯一还在身边的小儿子,因打架滋事,面临丢掉饭碗和蹲号子的双重危机。
      “当年啊,家里所有钱都拿出来,赔了被打的人,算是私了。
      “但饭碗也不敢丢啊,连媳妇都没讨的人,将来吃啥,拿什么养家?
      “当时我儿子他们胜利二厂,职工宿舍特紧张,我跟老头子一合计,反正家里也没剩啥人,用不着这么大宅子,看着还冷清,就找厂里打了个商量。”
      李建昆微微颔首,懂了。
      房子借给厂里安顿职工,换儿子工作保障。
      “这不年初,胜利二厂和一厂合并,搬了,房子腾出来。
      “我们还寻思搬回去来着,哪知道正张罗,已经有人住进去,嚯,没几天,住满了。
      “怎么跟他们讲理,都没用啊。”
      老太太唉声叹气。
      李建昆也暗叹一声,这事别说这年头,搁后世都有。
      有人瞅着某房子长期无人居住,直接撬门而入,有的甚至大张旗鼓装修起来,声称是自己的。
      但那个法治健全的时代,不难要回。
      这年头吧,又事关知青,硬要,确实难办。
      “对啦。”
      李建昆想到什么,问道:“老人家,您儿子呢?”
      寻思这么大个事,二老年事已高,怕是他们儿子出面更稳妥。
      哪知老太太忽红了眼,老泪纵横。
      赵老头不带感情地说:“死了。”
      这?
      敢情白忙活一场啊。
      李建昆道了声歉,询问起房价。
      他们既然听闻消息,找到许大爷,留下地址,自然愿意出售。
      无非是商量出一个合理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年代,京城都是允许房屋买卖的。
      “这先不急。”
      赵老头道:“你要真想买,里面的人你得先弄走,我们都这把岁数了,不想再生什么是非。”
      李建昆没去跟他争论,这事讲道理,应该由卖家负责。
      老太太刚讲过,请不动。
      赵老爷子的心态,他完全能理解,雷电交加中战战兢兢走过来的人。
      许多事,已如惊弓之鸟。
      “这好办。”
      “好办?”
      老两口诧异,他们可半点没看出来。
      那根本就是一群牛犊子!
      对牛弹琴,好赖不听!
      “那我先走,明儿再过来。”
      “啥?”
      “您一天就能解决?”
      赵老头瞪大眼睛,道:“得,您也别明儿过来,我明儿过去,那些小同志要真安生搬走,咱立马商量个价,把事办喽!”
      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李建昆拍拍屁股起身,笑呵呵道:“行!”
      那群知青,就一定是麻烦吗?
      不,也可能是资源。
      按照李建昆的计划,此事想要成功,借用知青的资质,是重要一环。
      个把两个,还不够。
      人多才能形成市场,带来商业效应,汇聚人流。
      同时,还能形成一道“法不责众”的壁垒。
      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似乎出现于1980年。
      他们江浙人,一女的。
      但实际上,有个历史节点,李建昆记忆犹新——
  &nbs

第87章 药瘤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