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1章 捡古董[1/2页]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12章
      捡古董
      几日后,地安门。
      一大早,李建昆领着小王,再次杀到皇城根下。
      这几天他可没闲着,四处打听消息,可惜古玩大佬实在寻不到影儿。
      其实吧,他倒也叫得出几个名字,比如收瓷器的马未都,收字画的刘文杰,收古籍的田涛,收家具的张德祥。
      曾被称为京圈收藏界的四少。
      问题是,眼下时间太早了,哪怕是马爷,八成也是过年时刚返城,这会还是个文学青年。
      一言以蔽之,尚不具备后世的本事。
      就算找到也没用。
      古玩行当不是销声匿迹很多年么,现在也没有复苏,再往前的大佬,他就真的不甚了解。
      还得继续寻。
      期间也跟小王聊过这个话题,小王表现出极大兴趣,但仍没搞懂他口中的捡古董,这个“捡”字的具体含义。
      李建昆觉得与其解释,不如带他见识一番。
      这不,今儿便把他带到地安门。
      消息也是打探到的。
      地安门原本是个门,害,这好像是句废话,但还得说道说道,与天安门刚好俩对头,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老BJ管叫“后门”。
      但在50年代时,因发展需要,挡着路,拆掉了。
      从此地安门,便衍化为一个地片名。
      这一带自古就是着名的商业街,早年为皇家服务的衙门,什么尚衣监、针工局、酒醋局;蜡库、纸房、皮房……
      全搁这儿。
      如今依然很热闹,二三层的矮楼林立——众所周知,二环里是没有高楼的。
      几乎每栋楼的一层,都是一个铺面,像什么药店、副食商场、狗不理包子铺等等。
      还有,文玩商店。
      这年头京城的文玩商店,主要就集中在地安门和虎桥坊,这可是国营单位,持照经营。
      此时八点还不到,李建昆和小王是坐最早一班的332,进的城。
      地安门这边,铺子全未开门。
      但眼前的两家古玩店门外,已经颇为热闹,各有十辆八辆自行车,结成长队,沿着马路牙子,一字排开。
      这些自行车的造型,几乎一毛一样:
      后座驮着俩大箩筐,里面满载货物,用作防撞减震的稻草,从箩筐缝隙和上沿刺出来。
      “建昆,这拖的,全是古董?”
      王山河咂舌,倒也慢慢习惯了古董这个称谓,从“老物件”转变过来。
      建昆跟他说过一句话,叫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他深受启发,细细琢磨,回顾自己知道的那点历史,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深以为寻到了一个好门道,既能满足兴趣,又能发家致富。
      李建昆道:“他们肯定认为是的,要不然也不会大老远拖过来,但到底是不是,文玩店的人肯定要一件件鉴定。”
      “他们打哪儿来的?”
      小王好奇道。
      自行车自然有人把持,旁边各有一个穿着朴素的汉子,说人话就是土里土气的。
      “河北。”
      李建昆打听到的消息是这么说的,再从地理位置上印证,应该确实是。
      这些人显然都是农民,棉衣和帽子外面,大片大片的湿漉,八成是从河北连夜出发的。
      “他们哪搞的这么多古董?”
      “十里八乡淘的呗。”
      敢这样堂而皇之拖过来卖的古董,来路大抵是正当的。
      “诶~这倒是条道道啊。”
      小王眼前一亮。
      李建昆耸耸肩道:“现在这个阶段,没必要这么麻烦,就这个五朝古都的四九城里,遍地都是古董,但还是那个问题,咱俩不懂行道啊。
      “好玩意就算摆在面前,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小王悻悻道:“说得也是。”
      两人猫在一家布店门口闲聊,一边望着文玩店那边,前面忽骑来一辆自行车。
      嘿!
      来人了。
      或者说到点了,果不其然,没多会,临近的这家古玩店,铺门打开。
  &nbs

第111章 捡古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