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7章 还是挣美刀过瘾啊[1/2页]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37章
      还是挣美刀过瘾啊
      “边姑娘,稍等!”
      人群渐渐从铺子里散去,人手一套衣服,有人俩套,金彪眼睛都笑弯了。
      李建昆喊住主持场面,唯一两手空空的边音。
      边音刚踏出门的脚,复收回来,疑惑道:“怎么了?”
      李建昆手里拿着一身新衣裳,记得她的size,走上前笑道:“太感谢您了,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生意,这裙子送给您,聊表心意。”
      正是她昨天第一口询价的白色带小黄花的连衣裙。
      但后面买的是另一款。
      边音惊讶,百来块的东西,说送就送,“这……不好吧。”
      “应该的,请务必收下,咱也不是国营单位,不碍事。”
      这人可太会做买卖了,硬塞到手上,还不给推辞的机会,盛情难却,边音只好收下,笑如春风,“你们这的衣裳稀罕,二环里都没有,回去我再给宣传宣传,指不定有人会过来买。”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圈子很重要,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消费水平大体是一致的。而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大美女,她的圈子里,同事占比应该还是很小一块。
      李建昆连声致谢,将她送出门外。
      4号铺那边,小王和陈亚军同样在送客。
      不多会,陈亚军哧溜冲过来,“彪子,怎么样怎么样,你卖了多少?”
      “肯定比伱多。”
      “嘁,那可不一定,你说!”
      李建昆乐意看到这种局面,也不理会二人对账互踩,悠哉吃早餐去了,今儿胃口好,那就驴肉火烧吧。
      庆江坊里,开始有星星点点的客人登门,刘小江忙着接待,徐庆有戳在柜台后面,却全无做买卖的心思。
      他刚算了笔账,如果按人均消费50元计算,刚才那一波,瞅着不低于五十人,老贼一下入账两千五!
      问题来了,这两千五他到底能赚多少?
      不搞清楚这一点,徐庆有今儿饭都吃不下。
      “小江,你自己看铺吧,我走了。”
      “干啥去庆有哥?”
      “查服装的行情!”
      羽生由美子,北大留学生。
      我国来华教育事业,起源于50年代初,当时因为外交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拔了35名留学生,分别前往东欧五国学习,对应的,五国也派遣来华留学生35人。
      彼时称之为东欧交换生。
      最早的东欧交换班设在清华,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北大,从此拉开北大作为外国留学生主要院校的序幕。
      截至哗哗哗之前,北大共接受了1875名留学生,约占到全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
      从1972年后更是逐年递增,留学生也开始遍布全世界。
      1979年,北大新入校的外国留学生为86人,羽生由美子便是其中之一。
      她觉得燕园的学习氛围浓厚,对华夏文化也很痴迷,并不后悔在这里求学,唯一让她三个月还无法适应的是,在这里,几乎找不到让她感兴趣的娱乐活动。
      这很重要。
      她深得学习要领,知道劳逸结合的好处。
      “小美。”
      这是羽生由美子的中文名字,还有个姓,唐,唐小美。
      她最痴迷的是大唐文化。
      躺在勺园的一块草地上,望着湛蓝天空放松大脑的羽生由美子,昂起脑壳,是她入校后交到的朋友,来自米国的安娜,嗯,李安娜。
      “肿么了安娜?”
      两人用尚不熟练的中文交流,也是一种口语锻炼。
      “我鸡道有个地方可以逛爹,美食,工艺品,小商品,服装,都有!你想去吗?”
      “不了,上次不是去镇上逛过吗,一点都不好玩。”
      羽生由美子兴致缺缺。
      “这回不一样,那地方甚至有俺们那旮旯的衣服卖!”
      羽生由美子忧伤扶额,让你别跟东北人多说话吧,撑手坐起,狐疑道:“真的吗?”
      在这里还有一件不方便的事:如果带来的衣服不好穿了,

第137章 还是挣美刀过瘾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