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和李严一同走出帐篷已经是一个时辰以后,道了别,李严径自去了李克用的居处去争取自己的地位。
望着李严的背影,王建第一次感觉到了深刻的迷茫。李严说的是真是假?是为了百姓还是纯粹的野心?在这一个时辰之中,王建听到了很多从未听说的概念和词语,从军事到民生,韩建的眼界仿佛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只是怀疑也更深切了几分。比如朝廷(李严管它叫政府),按照李严的说法,不是朝廷养护了黎民百姓,而是百姓养活了朝廷。作为靠百姓才能存在的朝廷,它的职责应当是为百姓服务,为百姓保障一个安定平和的环境,为百姓谋得福利。所谓的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应当是惯例而不是施舍。朝廷应当尊重百姓,不得随意剥夺人的生命,确保百姓不被侵害,保护一切合法财产,不得随意征用,征用之时应当确保赔偿……
韩建没念过书。他从军日久,一身城府和满脑子的机变都来自于倾轧和斗争,至今也只认识几面旗帜上斗大的字。但他可以确定,任何学堂里,任何的先生也不会有如此怪异的想法。至于这想法是否正确,韩建却丝毫不确定。在他的意识里,为天子纳粮,供朝廷征发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一时的宽法薄赋则是朝廷的恩情,百姓的福气。天子在上,紫服绿袍的官员怎么能为百姓服务?
可是,如果真的如李严所说,却真真是一方净土,细细想来,即便是本朝代贞观开元恐怕也是及不上的。这样的世界真能创造出来?要是能的话,即便是李严有代唐之心韩建也不会有什么看法。更令他震撼的是,即使是他认为纯属飘渺的事情在李严看来还初步的。
那什么是最终的呢?韩建刚才沉浸在一种惊讶之中却忘记了问。只是隐约记得,李严好象说在极西之地的大秦,很早就有保护公民的法令了。公民,或许便是百姓吧?在韩建小的时候,他也曾经见过大秦的商人,却想不到那么丑陋的蛮夷所在的国家竟然有如此的良政……
韩建摇了摇头,将这些想法驱出大脑。毕竟,在乱世中,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李严自然也不会跟自己闲聊,他的招揽之意思是明白不过了。记起自己到李严处之前,杨公公曾经交代过自己,不要想着独立,但也要保持独立。显然是说要提防这李严的吞并之心。本来韩建想着徐徐观察一阵子再说,却想不到李严这么快就表了态度,自己却该如何选择才是?
从李严刚才的表现来看,不像是作伪的,倒是真实情绪的流露。但是单看这个并不能确定,毕竟,如今之世,有几个能表里如一?再者说了,即便是真心的,他韩建为什么就要跟着这个奋击将军去追求那个飘渺的理想?
李严也承认,这个时代实力是根本,谁的拳头大,兵多将广谁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野心,否则全部都是空谈。
新大唐,是杀出来!杀光一切没有人性的强盗,敢于阻挡的顽固!
李严说那句话时候帐篷里充满了凌厉的杀气,韩建差点想拔刀自卫。
现在想想,此人有决心,有见识,是个人物,但如今的世道,这样的人物可是不少。要是跟了李严,有一天遭到毁灭打击实在是很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李严空有志气,手头只有个两千人马――有近一半还自己的所部,谁能确保不被人吃掉?
如果说李严有本事有实力,那他韩建二话不说,定然愿为徒属,也好看看那个“新大唐”是不是妄言谎话。但是李严没有,他只是个空头将军而已。所以自己一直都没表态。李严似乎看出了自己的犹豫,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观察,若是到时候所部没有补充到五千可战之兵,或者之前的话有虚妄之处,尽可离开,而且是全军离开,李严还会上表为韩建求个前途。唯一的要求是
第三章 :开端,秦宗权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