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一章 :山南第一战(一)[1/2页]

残唐再起 守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七十一章:山南第一战(一)
      中和四年二月,皇帝下诏蔡州都招讨行营,催促讨蔡事宜和部分人事任命。
      “荒谬!”若不是张承业在,李严说不定就把这诏书扔到地上再踩两脚了。
      张承业也有些愤愤,但为了维持朝廷的尊严,最终还是没有表现到脸上来,但他也没有教育李严应当尊重君上之类的。朝廷的诏书的确是太混帐了,就羁縻之法发挥到了一扭曲的地步。这个时节现在出师不现实倒没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各镇会拖的,算到正式出师的时候也刚好差不多。令所有人恶心甚至愤怒的是朝廷对孙儒的安排,诏书上分明写着,着孙儒为感化节度使,虚官若干,原节度时溥封彭城郡王、太傅、长安留守。
      没人会为时溥感觉不值,可以预见的是大家对于孙儒的担心。孙氏如同野狗一般,他那土团白条军断然不会安于徐州,到时候必然将会是南方的飞蝗大灾。孙氏不是简单的强盗,他巧妙的对势力强大的朱温所带领的河南方面表明了姿态,主动东进以示无意于河南。这样河南方面暂时不会将其视作主要敌人,全心去针对秦宗权,避免了自己陷入被夹击的境地。而东向,淮南的内乱刚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在过去的一个冬天里,淮南内乱始终没有停止,在战备处整理出的情报中,李严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庐州刺使杨行密。
      杨行密的把握住了最佳时机,站对了正确阵营,迅速成为淮南的一个大势力。他喊着安定淮南的口号协助毕师铎,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突然换上保卫高大帅的旗帜突袭了毕部。让毕师铎一个措手不及,被杨行密和吕用之同时发作之下大败亏输,一时间再无力争夺淮南霸权。
      原本被视作市井凡徒的杨行密经过这一战役,连打带拉,军队数量增长到了三万,淮南几乎再无敌手。
      消息到此而至。但山南的首脑集团对于淮南日后的形势发展都已经有了定论——淮南若不为孙儒所毁,其主必为杨行密莫属,而在最近,目前的两个胜者杨行密和吕用之间必有一战。
      淮南的事情且不提,李严和山南最关心的东西还是自己的利益。就目前来看,蔡州暂时还要过两个月的偃旗息鼓期,这就意味着山南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应对措施。
      山南目前的最重要任务是生产,流民屯和本地居民自然采取去年被证实可行的政策。而从各方面流入的数万难民则需要分别安排到流民屯或者安置到指定地点定居。在战备处的各方面努力之下,农具和种子得到了相对充足的分配。按照山南的体制,流民屯的物资补给是在计划内充足供应的,而在指定地点安置的流民则是采用借贷生产资料的方式发给物资,流民被要求在三年以内交纳足够的粮食、布匹等产出来抵偿农具和种子。按照一般家庭的生产能力,要还清足够的贷给需要连续提供三年产出的六成强——据战备处的计算,以山南目前的土地产出量,流民收成的三成半粮食已经足够他们活下去了,当然,只是活下去。
      历史书的“招致流亡”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真实实行起来却是繁杂无比甚至充满冷漠。若不是李严现在已经在山南初步建立了比较高效的官僚体系,恐怕他早就活活累死了。饶是如此,因为军事的重要,李严还是必须对总数达到两万两千名(其中三千是多人是新招募训练的流民)的山南军负总责。
      在两万两千山南军中,经过一个冬天的重新整编和训练,其中主力第一军已经基本达到了李严的要求,大部分士兵都有作战经验,初步具备了强军的战术素养。这八千名精锐将是山南在最近一段时间战事的主要力量。第二军被进一步整汰,是李严心目中的地方武装警察和预备役储备力量,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军

第七十一章 :山南第一战(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