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还是他节度使。
“日理万机”的人治还要继续下去,李严明白,很多东西他无法一一去研究解决,甚至会像此次盐务报告一样遗忘。于经济之道上,他不过是中人之才,就算用心去研究,一时间也未必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毕竟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他选择的战争和他无法左右的军阀政治,割据让货殖流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萎缩得非常厉害。而李严的军管制度改革的局部混乱也是重要的原因,若不是初步放开了流通,或许情况还会好一点。李严不怪山南官僚,事实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错误是难免的。倒是他自己,最近一直憋闷的状态已经开始影响到山南体系的运转,而这事实上对那些将自己视作神明的百姓的不负责任……
有些事情你不喜欢,但却必须去做,这便是所谓责任。
本来李严最近的行为失常只是长期压抑之下的一次波动而已,他并没有失去理智。李严已经熟悉上位者的生活,也具备上位者的基本素质,因此虽然依旧矛盾,仍然复杂,但回到襄阳之后却似乎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工作状态之中。好象前两天的反常似乎没有发生过一般。许多人似乎都没有察觉。
回襄阳翻了一下报告,又找来许勉等人询问,李严发现盐务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作为战争红利,荆州境内的一处盐矿成了江陵严家的产业——山南可以低价采购,虽然不能根本解决,但只要那矿恢复出盐,加上以江陵作中转,至少可以缓解目前的紧张状况。至于完全解决,李严也没指望在一两年内能实现山南温饱。百姓苦……但李严所能做的总是有限。毕竟在此乱世,军队才是安全的根本。
提到严家,他们是这次山南能够基本完成既定目标的重要力量,除了朱敬玫,打趴陈儒,他们功劳巨大。在战争利润分配的时候,凭借盟友的身份,严之庭出任江陵尹——朝廷方面没有任何意见,且不说他们派人没人接受,就算几方面需要一个傀儡也没有人敢来上任。李严恶名在外,没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颜真卿兄弟的时代早就过去。
严之庭就任以后就展开了自己阵营的内部五个姓利益的分配,严家作为第一姓,分配的自然是最多的。其次就是和严家、李严关系紧密的辛家,辛峻追查刺客一去半年,辛恪也因为违反军纪被撸了官职,但这并不影响辛家的地位。严之庭委了辛老爷子的弟子陈泽为荆州守捉使,负责全境维持治安的“乡兵”,但陈泽却主动带着一千公安兵精锐跟随刘鄩回了山南,而且还要求进讲武堂念书——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虽然陈泽不愿意留在荆州,但这个位置最后还是给了辛家,严之庭选了辛家并不出众的辛峦。但他的侥幸心理很快就消失殆尽,虽然李严有一段时间没有作什么指示,但山南参谋司却不是吃素的,一下子派了一百名“退伍军官”友情支援给江陵做乡兵。严之庭如何敢真让这些人当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迅速分解新组建的“乡兵”。
尽管有些堵,但严之庭对于李严的信誉还是十分的满意。至少对方没有顺势吃掉自己。从李严的表现来看,他需要有世家来帮助。短期内江陵对于山南的主要作用应当是通商出口,而不是军事要塞。这一点从山南按约定派出的“联络处”的人员构成就不难看出。虽然这个联络处有按约定的三百名正式士兵,但其他人并没有行伍的痕迹,其中民事的上负责人叫做伯归。
见过眉目间隐有胡人模样,精明无比的伯归,严之庭眉头微蹙。
李严难道真是准备只拿江陵作他的摇钱树?
第二十四章 :英明(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