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六章 : 去山南(一)[2/2页]

残唐再起 守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尽管他非常看不起本朝政治上做得很失败的刘晏和杨炎。
      山南非常态的经济形式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因为制度本身有极大刺激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执行者的正确把握。在李严看来,现在的山南经济很是古怪,比较类似于后世某国短暂执行的一个经济体制。而目前山南这个体制是经过山南的经济的执行者加以改良才确立的,事实证明:现在的体制比起李严草创的要好很多。
      目前经济山南的主要机构是战备司和民政司。大体来说,战备司负责统筹,民政司负责操作。这两个部门的主管都做得非常出色。
      年轻的梁震一开始“为求一饭而沦落幕中”(他自己说的),凭借自己的见识很快得到了升迁,最终放弃了报效朝廷的想法。在学习过李大帅关于工商兴国的理论以后他也曾经心潮澎湃,想放手试验一把。可惜他的计划却没人支持,甚至于李严看过以后也只是批复了两个大字四个小字,大字是“不可”,小字是“很有想法”。
      梁震是聪明人,很快明白过来,即使是夺取江陵以后他也没再谈那个计划,将主要精力投到了经济统筹和对制度的逐步改良上。他很庆幸自己跟了一个能够从善如流的“明主”,他的提的意见经过修改讨论以后大多数都实行了,他所举荐的王羡等人也都一一被安排在了合适的岗位之上……
      李严更是曾经当众对战备司的官员们说过:“梁震有能力,有见解,是你们的好榜样。”
      如此,梁震铁了心要报答知遇之恩,虽然在女人问题上让他消沉了两天,但被李严一顿臭骂以后第二天就又恢复了干劲——沈婉月不是没死吗?出家了怕什么?武皇都出过家,还不是代李家暂掌了天下?
      民政司是从战备司分出去的,负责传统的民政事宜。山南没有“劝课农商”的说法,李严不屑于这种说法,但却比“劝课”更强调计划性,农民的种植、畜牧都在山南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其他的民生事也大抵如此。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贸易,民政司在目前的体制下将贸易运转的还不错,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走私、套购外镇物资。
      许勉的前任是张承业,他给许勉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张的人品和勤恳使山南民政没有因为人的问题而塌台,许勉也得以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这个“德行有亏”的人在民政上的确是有大才,识人之能也不错,比如李严打发过来的那个伯归,在江陵就混得风生水起。
      江陵现在是一个畸形的存在,在李严的计划中,它既然是商业门户又是战略基地,短期来说,应该是一个“自由市”。但这个打算很快就落空了,江陵的各种势力太过纠缠,加上河南方面对山南的封锁,江陵虽然发展不错,但并没有实现李严设置的目标。
      在这块表面上不属于山南的地方,有世家大族的势力,有荆南的势力,有河南的,淮南的探子……也有山南监察司特务处的特务们。
      山南监察司特务处以情报为主,它的势力刚刚伸展,但已经开始逐步稳定,他们是山南的耳目所在。它和他的姊妹部门监察处的存在是山南稳定的重要砝码——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却是事实。尤其是监察处。
      这个穿门破户,刑讯杀戮的暴力机构在最大程度上震慑了山南的不安定因素,加上与他们合作频繁的宪兵,他们的力量已经渗透到山南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时代,任何不安定因素都可能在恰当的时候致人于死地,事例之多已经数不胜数,没有人知道一脸忠诚的部下的心脏是红是黑。这也是李严一直在使用这种特务政治这种危险武器的原因所在——战死可以,但不能死得莫明其妙。
      相对于一个团体,一个政权的存亡,些许冤假错案的确算不了什么。何况,李严对于监察司也不是放任自由的……说实际点,因为构成混杂,他并不完全信任这条恶犬。
      在庄庭暖汇报监察司高层最近的表现的时候,李严听得就很仔细。

第四十六章 : 去山南(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