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2个年头,着12年,是飞速发展的12年,是变化巨大的12年,也是思想放开的12年。我们的社会,从单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现在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这是一个经济体制的突破,也是一个思想的突破――”
“而经济形式的变化要求我们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也转变思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突破原来思想上的那些条条框框,要大胆的去跟日益强大起来的私营、个体经济在市场上竞争,我们不能天天空喊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只在理论上认为公有经济能占住主要地位。”
“但实际情况呢?大家都清楚,看看我们的桐油厂、鞋厂,规模比那些私营的小厂大,人员素质也比他们高,但是,我们却是连年亏损甚至要倒闭了――即使现在形势略好一些的茶厂,也被一些私营企业追赶上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一个脑子的问题,是思想解放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但是,我们企业的厂长们脑子里却还是陈腐不堪的旧思想,只知道照搬找抄国家的政策,不懂得灵活运用,不注重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只讲究资历和年龄。甚至有些厂长们,总是认为国家会扶持企业,企业好坏都会由国家来管着不用担心――如果你们这么认为,那我告诉你们,你们错了!
“永和乡需要发展,永和人民需要更富裕的生活,过去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都需要以企业的发展为支撑,所以,永和乡需要一切经济力量动员起来,需要私营、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来搞活经济,更需要国有、集体企业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大旗。在这种形式下,永和乡政府需要务实的政府官员,永和乡人民需要务实能创造利润的企业领导。我们需要庸者下,能者上-----”
“总之,一句话,不换思想就换人!”洪文用一句话结束了自己的发言,看着下面鸦雀无声的场面,面容坚毅,双目有神,“下面,由企业办林主任宣布有关永和桐油厂的人事调整。”
以这样的形式确定了林冠西以副厂长的身份负责桐油厂的生产和销售后,洪文不理那些反响强烈、窃窃私语的企业领导们,独自离开了闹哄哄的会议室。
他需要这些企业领导们有一个消化、接受的过程,自己在场的话反而不是很方便他们讨论。而且他坚信,凭借自己在永和乡的强大威慑力,这些厂长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接下来,只要林冠西能争气作出一番成绩,那他就更好说话了。
当然,桐油厂的厂长侯卫道也需要跟他单独谈谈了。老同志做了一辈子工作,也确实为桐油厂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功劳苦劳都是有的,不能寒了老同志的心――不过他觉得等这个犟牛缓和两天情绪再谈话更好,他相信这些老同志的觉悟。
下午的时候,洪文又交代林东这些天要主动跟各个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要不断启发他们的思想,化解他们的思维误区,缓和情绪,同时要企业办的工作人员全体出动,多跑到企业去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
“林主任,仅仅是企业领导们的思想转变还不行,底层的大多数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人,才是企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活力的关系,他们的思想观念同样重要,这是你们企业办长期的任务呀!”
林东现在对这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也是一个年轻人,哪个年轻人不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所以他也不废话,直接表了忠心,“书记,您放心,我坚决跟着您干,干不好,您换人就是!”
“好,我也相信你的能力!”洪文很高兴又得到了一个能干的亲信。
好事总是连着而来的。
晚上吃过饭,跟细妹子在院子里乘凉闲聊,到9点半左右,黑暗中小叶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个有些颓废邋遢的年轻小伙子。
“书记,我相信您,一切拜托了!”小叶坚定的拉着年轻小伙子给洪文鞠躬,“我拉着老公来自首了!”
s:今天还想回复一些疑问。
有朋友指出,洪文重生之初那段化险为夷的日子里,是就像过火车道一样:一站、二看、三通过。这种看法三昆是不同意的。今天我自己特意再看了一遍自己的文字,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洪文虽然一直躺在医院里没法动弹,但是,他是一个统筹全局的角色,这在第三章有很明确的说明,第四,第五、第六章里洪武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洪文的谋划之内,洪文很好的利用了他哥哥的资源和自己对前世的记忆,而不是象前世那样,在医院里坐看着机会的流失和厄运的到来――要知道,他前世的时候坐等的结果就是自己被贬,哥哥洪武被黑社会杀死。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段落里洪武这个非主角描述过多了,有些主次颠倒了。三昆不这么认为,要知道,在这个自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洪文写的两篇文章,没有这些文章的影响,没有被领导的看重和称赞,是不可能有后来的发达的;而洪武的一系列的关系网络和动作,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咱们反过来看,前世的洪武也有这些网络关系和动作能力,但是,他却被人杀死了,为啥,整体谋略的失误和目标的错误而已。洪武,终究是一个以黑道起家的生意人。
第49章 刘安自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