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005 莽苍山生态环境的变迁[1/2页]

九郎资料集 九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莽苍山生态环境的变迁
      生态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经过亿万年的生命
      进化历程,形成了数以百万记的生物物种。这些物种又以竞争、捕食、共
      生等基本生态关系为基础,通过食物链“并联”、“串联”而形成复杂的
      食物网。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表达了自然界以“阴阳相济”保持均衡的观点。他又说:“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这更是进一步以其内在的负反馈作用保持稳定平衡状态
      的具体机制。稀有珍贵动植物的濒于灭绝,虽然不直接影响人类的日常生
      活,但由于基因丢失的深远影响和物种损失的不可弥补性,使这个问题变
      得异常紧迫而严峻。
      莽苍山林区是《蜀山》一书中最大的林区之一,那儿森林茂密,物种
      繁多。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
      谐的。长期以来,以山魈和木魃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马熊、猩猿等食草
      动物,它们对马熊和猩猿的猎杀是看似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
      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莽苍山区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
      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
      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森林就难以承受,当树木枯萎,
      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山魈和木魃对马熊
      和猩猿捕杀不仅能控制马熊和猩猿的种群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
      提高马熊和猩猿的质量。生物学家谷辰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山魈和
      木魃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马熊和猩猿,这无疑有
      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山魈和木魃对马熊和猩猿的凶残捕杀,
      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可是由于李英琼对山魈和木魃的滥捕滥杀
      ,消灭了魈魃,严重打乱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
      可逆转的破坏。马熊和猩猿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马熊和猩猿争食
      树果,森林难以承载,导致

005 莽苍山生态环境的变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