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地处鲁,巍然耸立,山峦重叠,群峰竞秀,松林茂密,地势西与泰山相接,又名东泰山,合称沂泰山脉;南接eng山,又合称沂eng山,山势从青州临朐延伸到eng阳、沂南、平邑等县;东接昆嵛山,位于登州府境内,地势一直延伸到黄水洋之滨。
有鲁门户之称的破车岘关,也位于沂eng山系之间的大岘山之上,为青州与临沂分野。
胡族侵土,实有亡天下之忧,兼之胡骑先后两度侵掠山东,烧杀掳掠,山东的士民军卒都有较强的抵抗之决心,沂山之能一部军事力量存,不管强弱,意义重大。
林缚没有指望楚铮率少部精锐潜入沂山,能击退胡兵,逆转山东危局,而是希望山东局势崩溃之时,那些给击败、但不甘心降虏的兵卒士民能有一个撤退容身之处。
燕冀形势崩溃之时,成建制降虏的边军总数并不是特别多,即使成建制降虏的边军之,大同、宣府守军都是粮困绝的情况,坚守到后才被迫弃城投降。
林缚希望楚铮能沂山之夺得落脚之地,山东局势崩溃之后,能引导、帮助不甘心降虏的兵卒士民退入沂山落脚,进行整合,形成存于鲁地区的山东抵抗军事势力,进而牵制燕胡控制鲁,杜绝虏骑从鲁借道进攻淮东的可能。
敌我之争,无非是此消彼涨之事。
山东历来都是人口大郡,崇观年之前,山东府八十七县辖户二百二十七万,口一千一百余万;此外也是原地区重要的粮食产田,田册所载水旱田逾五千万亩。
由于藏丁隐田是历朝以来各地难治之顽疾,山东郡所辖丁口、田亩之数,应要超过官方记载一大截。
即使多年来战事不断,使得山东人口税减,而田亩大量抛荒,但据淮东多方抽查,估算山东丁口总数,仍然千万左右。
燕胡已得燕冀、晋郡之势,再使其轻易占得山东全境,得山东近千万人口、数千万田亩,淮东未来要面临的形势将异常的险恶。
林缚之前与淮东诸人商议,考虑到梁家鲁西即使溃败,仍会有相当多的兵力往鲁西南曹州、济宁、荷泽及鲁南临沂等地撤退,仍不失为一支与燕胡山东进行拉锯争夺的抵抗力量。
为防抵抗并终将燕胡逐出原或赶杀绝,淮东所筹划的,是与燕胡河南、山东等地进行全面、长期拉锯作战的计划,是要将河南、山东两郡变成血腥战场,绝不会容忍燕胡彻底控制山东、河南两郡并从这两郡源源不断的抽取兵力、粮草来攻打淮泗。
淮东有人担忧梁氏父子会降东虏,林缚与高宗庭、秦承祖、傅青河、叶君安等人反复权衡,以为未到山穷水、退路断绝之时,梁氏父子投降东虏的可能g较小。
梁习位居国公,差一步就能封王,梁成冲、梁成翼兄弟二人,也都封县侯、郡侯;降燕胡即使能得礼遇,高厚封爵也不过如此。
梁氏父子不降,率残退守鲁西南、鲁南地区,背依淮阳、徐州,自然免不了要顶前面,跟燕胡兵马死拼恶打;梁氏既便降了燕胡,也必然会给燕胡驱使攻打淮泗,依旧要面临死一生的恶战、险战——至少江淮形势没有出现崩溃瓦解的势态之前,梁氏父子没有到山穷水之处,梁氏父子主动降燕的可能g甚微。
事实上,林缚担心一旦燕胡从东线楔入的兵马袭夺临淄之后,梁氏父子很可能会顶不住压力,主动放弃黄河以北的平原府,收缩侧翼,届时青州军主力给困阳信,失去梁氏从平原府出兵援应的可能,自然是十死无生之局,而梁氏兵马仓促南撤,hun乱有给燕胡打奔袭的可能。
梁氏终能带出多少残兵溃卒南逃以守鲁西南,这点很难事前预料。
让楚铮率部潜入沂山,可能说服程唯远、张晋贤等人青州形势崩坏之前先一步撤入沂山,沂山之组织抵抗势力,要比被动的等梁氏父子率残兵败将退守鲁西南要好得多,要积极主动得多,也能限制燕胡控制山东。
沂水源出沂山,出临沂而入淮河,实际是淮东与沂山相接的一条命脉。
楚铮主动请返青州,林缚与高宗庭、叶君安等人商议,也觉得事有可为,连夜不寝,商议细节之事。
待到天明,又将孟心史请来行辕,林缚强忍着一夜未睡的疲倦,跟他说道:“陈相所言,我昨夜思,以为就当前之形势,确实需要董大人到淮西主持防务——我即日便去明州,召集兵马,攻入会稽;也会使高宗庭代我前往杭城,面见董大人,以陈述此时形势之危急,劝董大人以大局为重!”
第130章 驱狼为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