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6章 选择[1/2页]

枭臣 更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江畔议定应对之策,叶济罗荣与周繁、田常心思大定,策马驰回大帐,十数道令函由快驰往荆襄各地,也将下面的将领召集起来,通报当前的形势。
      虽说汉水东岸的形势已难挽回,但陈芝虎率部进入南阳,以及淮西董原对淮东存有异心,使汉水西岸的形势看上去并没有到坏的地步:至少淮东军主力离进入汉水西岸还有一段时间,并没有立即覆顶之虞,而从荆州撤入襄阳、从襄阳撤入武关的通道还是畅通的——叶济罗荣、周繁、田常等主将镇定若素,也叫下面的将领心安一些。
      这也是汉水西岸比东岸强的地方:东岸,奢庄只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便是杨雄所部都未必会数听他的命令,不用说孙季常、钟嵘、马德魁、孙季常、孟安蝉等外系将领了;而西岸的兵马要么是叶济罗荣本部精锐,要么是周繁、田常嫡系,又有叶济罗荣亲自荆州坐镇,指挥体系井然有序,只要周繁、田常与叶济罗荣心一起,短时间内稳定军心还是能做到的。
      周繁、田常即使这时候不愿从听叶济罗荣的军令,也没有可能逃得比叶济罗荣快,包括荆门、襄阳以及南阳等退路,实际都还叶济罗荣嫡系兵马的直接掌握之,周繁、田常心里也都明白,要想逃脱升天,就绝不能自乱阵脚;他们二人又没有投降淮东的可能。
      对叶济罗荣说,即使随奢家投附的田常不那么可靠,周繁还是可以信任的,毕竟周繁及其麾下诸将的家小、亲族,大多燕京城里,不可能惘顾他的军令。
      再一个,东岸的兵马崩溃之后,包括罗献成所部内以及奢家留东线的兵马,大部分都是投附的杂兵;叶济罗荣统率南下的西路军,真正的精锐都集西线以及北线。
      叶济罗荣本部有四万精锐骑兵、周繁所部还有近四万附军精兵未受大创,田常与韩立两部攻打荆州之前合起来有两万千人,此时还有近两万兵马未损,北线陈芝虎、屠岸还有超过万的精兵——要不是粮道从樊城给截断,将西线与北线的兵马集起来,还有十万精兵,未必没有与淮东军主力决一胜负的实力。
      北撤成为压到燕胡西线兵马一切的目标,但北撤的前提就是将荆州拿下。
      樊城失陷,从襄阳西走丹江北撤的通道又十分的狭窄,汉水西岸的十万兵马要都撤到关去,不是三五天能做成的事情,首先确保不能叫淮东军大规模从荆州登岸掩杀他们的退路。
      这时候军心动摇才是可怕的事情,将一切都摊开来,叫下面的将领看到北撤的希望,叫下面的将领认识到拿下荆州是北撤的前提,反而就不会引起太多的恐慌,反而激起层将领的余勇来。
      这本身也是一支精锐兵马所面临危局跟困境时所应有的素质,便像一头凶恶的猛兽,即使落入陷阱,也会猛烈的挣扎,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田常知道奢家已经彻底完了,没有可能再崛起:奢庄黄陂犹献遗计,一方面是不希望北燕输得太惨,这样才能迫使林缚采取多的怀柔手段,使奢家留闽北的残族有可能逃过血醒清洗;一方面奢庄要消解叶济罗荣对奢渊、苏庭瞻携石城族人先逃的恨意,使奢渊及八姓族人逃到北方后能逃过北燕的血腥清洗——田常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不说之前与淮东所积累的仇恨,他所部参与南阳屠杀,双手满是血腥,也没有办法再走回头路。
      田常要想消除叶济罗荣的疑心,彻底的融入附汉军体系,这时候就只能拼全力去打荆州;哪怕将麾下的兵马都拼光,叶济罗荣也会看他劳苦功高,携他北逃。
      叶济罗荣也无意将田常、周繁的兵马都牺牲使他们离心离德,将麾下一万精锐骑兵沿江北岸部署,一方面是防备城南通道让开,胡穆非但不逃,反而从江上调援兵进城;一方面是胡穆退出荆州后,用这一万精锐骑兵殿后……
      叶济罗荣这辈子也经历过很多大风大雨,当然知道想独逃反而逃不出去的道理,殿后一定要留能信任的兵马,也要消减周繁、田常等将的担忧。
      胡穆站荆州内城的残墙之上,看着燕胡将城南的兵马撤走;虽说燕胡让出城南逃入扬子江的通道,但内城北侧集结的兵马密集,胡穆满心苦涩:是坚守到后一兵一卒,还是趁势撤出?
      这两个选择,对胡穆来说都是极难,他都不愿意去做,但是还能有第三个选择吗?
      黄昏时,燕胡将城南封锁的兵马撤出之后,胡学长数十扈兵的掩护下,冲入荆州残城,与其父胡穆汇合。很显然,燕胡不会理会小股兵马登陆进城,但多的兵马想登岸,从江岸码头到南城那近十里纵深,将是充满血腥的死亡地带,燕胡部署两翼的精锐骑兵绝不是摆饰。
      看着老脸枯瘦、胡须凌乱、满眼血丝,仿佛精力已经给榨空的父亲,胡学长没有大胜将至的兴奋。
      “胡虏斗志看上去没有消

第136章 选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