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章 公府治政(二)[2/2页]

枭臣 更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包括安南国内,安南国及南洋诸岛的面积大约是海东诸岛的八到十倍甚至还不止,即使南洋诸岛的开发情况不及原及海东地区,但人口总数也很可能超过四千万,分属吕宋、伯夷、安南、暹罗、柔佛诸王国统领;这还不包括南洋往西、占地及人口都有可能与原相当的芨多王朝。
      这也是才符合林缚对后世的记忆,也必须要有总人口过亿的殖民市场,才能支撑初级工业化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
      当然,淮东海东地位的终确定,跟淮东倭国松浦、儋罗国西归浦诸战连续打败佐贺氏、高丽水步军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这两仗,使得东州都督府及济州行营济州岛及扶桑松浦正式扎根下去,也使得通过济州及松浦两地,向高丽及倭国的贸易渗透才得以持续下去。
      如今高丽陷入海阳郡甄氏与王族李氏内战之,淮东海东以马一功为首,构建水步军总人数达三万的海东行营军,利用对高丽的贸易渗透所得,直接支持甄氏对王族李氏的战争;但对扶桑诸岛的贸易总额,去年就达到一千万两百两银,除了数以百万两银计的物资输回国内之外,每年还要额外从倭国输入近百万斤铜、数十万斤银、数万斤金来弥补贸易之间的差额,也为淮东日益旺盛的贸易活动补充货币的不足。
      由于对南洋诸王国还缺乏一两场有威慑力的战争,故而不能彻底的打开南洋的贸易大门,但利用丝织品、布、铁瓷等物与南洋诸国进行小规模的贸易,对南洋的贸易总额去年也达到八百万两银的总量。
      为了使南洋贸易能够持续下去、深入下去,大规模开发夷州岛是必须的步骤。
      这五年来,对南洋的贸易所得,近五成、达数以百万两银计的物资都投入进去,才有夷州岛今日的格局。
      而闽东战事彻底结束之后,整个东闽总督府所辖的地方兵备不过两万人,林缚还支持正式组建东南水师、编一万五千员战卒兵额,编津海级以上战舰四十余艘,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持对南洋诸岛的贸易渗透跟扩张能够了持续的进行下去。
      朝初立,勋贵集团容易变得内敛而保守,是因为他们能战后从土地上获得大量的物资以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条件。
      林缚不会指望人人皆得平等,也不指望随他开创朝的勋贵集团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改变旧格局、开创格局,怎么才能叫勋贵集团的视线从传统的土地转移开?
      至少眼下对海外地区的贸易渗透、扩张甚至说是劫掠都是可行的,而且利润要比纯粹的耕作土地要丰厚得多。
      当世拥两千田地,要算大富之地,需一两百户佃农耕作,粮价终稳定后,千石粮的田租所得折银也不过五百银元,能支撑的生活水准换到后世甚至比不上产;远不能跟兴的工场主、贸易海商相比。
      这些年来,淮东直接从传统的粮租及田赋所得并不多,但去年扣除各地建设及工场扩大生产规模等投入之后,岁入达到一千万银元,有力的支撑了会饶及荆襄战事,主要就是依赖于兴工场对内地及海外市场的贸易渗透及扩张所得。
      岁入可以说是支撑枢做决策的核心数据——要保持一个统治力强大而持续的帝国,没有足够强大的财政支撑是绝对不行的。
      普通人只能看到淮东军表面之上的强大及无法战胜,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去年高达一千百银元的军资投入,才支撑住淮东军如此强大的战力——燕蓟崩溃之前,燕京维持边军及京营军总计三十万人数的兵力,一年耗银不过五百万两;李卓后来为改编蓟镇军,前后三年时间也只是额外得到崇观帝不到两百万两银的支持。
      务实的将领及官员,都能从这数组数据里看到根源所。
      从传统土地所获得的岁入与兴工场及对海内市场的贸易渗透及扩张所获得的岁入进行比较,一旦后者远远超过前者,至少枢层次,务实的官员就不会往老路上走。
      很简单,往老路上走,就意味着枢岁入会大幅削减。一旦削减到传统的不足一千万两银的规模,那么还要怎么去支撑庞大官僚集团及军队的支出?
      没有一个庞大官僚集团及有战斗力的军队存,宗室及勋贵集团还如何保证他们的利益?
      淮东的核心层对淮东政、对当前的岁入构成差不多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拧不过有些人的头脑囿于老思维,林缚故而需要能够贯彻他政思维的官员进入枢来维持跟巩固政,让老脑筋的人退出养老去。
      林缚计划枢官员十年到十五年换一代,只要能保持二代以上的枢能坚定的执行政,至少枢层面,就能将政思维根殖下去。而式的学堂,两到五年一期,则能将政思维将广泛、深入的层面扩张。
      要说淮东执行林缚政时,还受到诸多旧势力、旧传统的干扰,也是主要考虑到稳定的因素,不能采取太多血腥的推广手段;孙尚望治夷州,几乎是执行林缚政彻底的地区,也是血腥的地区。
      孙尚望、王成服、李书义,论资历、功绩当然远无法跟林梦得、林续、黄锦年、宋浮、孙敬轩等人相提并论,甚至不能跟刘直相比,但他们鲜明的特点,就是这些年来是贯彻执行林缚政思维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官员,使得他们本身的资历跟声望也足以支撑他们进入枢辅政。
      林缚将军情司从枢密院出来,就是要保持军队的纯粹性,减少旧政矛盾对军队的干扰。

第15章 公府治政(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