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2/2页]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姓们高声呼号着,眼中渗满泪水。大汉立国数十载,关中子弟大多从军戍边,抗击匈奴,保家卫国。几乎家家都有血染沙场者,此时面对此等大捷,终于能扬眉吐气的张臂高呼,告慰在天英灵。
      他们虽然心有万余千言,却苦于无法言表,此时只觉太子口中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短短数字,便道出了他们胸中郁积的血气,自然呼喝不已。而被捆成长串的匈奴战俘们,在震天的呼喝声中,瑟瑟发抖,不复当初的武勇。
      而脖子上挂着白练,跪倒在地的匈奴贵族们,更是面sè惨淡。他们深深知晓,本就尚武的汉人,若是肆意挥发出心中血xg,改变以往以和为贵的国策,匈奴危矣!
      随后,近两万颗匈奴人的首级被堆放在太庙西侧,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这些首级虽经石灰硝制后方才起运,然而时至夏季,从西北运至长安又耗时过久,尽皆腐化不堪。然而刘彻却强忍住恶心,亲自带领官员和将士,为京观铺设了第一层头颅,方才罢手。
      不少文官着实忍受不住如此血腥和恶臭,呕吐不已,当即被刘彻命人拖了下去,送回长安修养。反倒是刘通老爷子,砸吧着缺了门牙的老嘴,仿佛在细细咀嚼着什么。即便是刘彻都被他的动静搞得毛骨悚然,不经意的想离这个老远一些。
      京观成,心cháo澎湃的刘彻缓缓爬上封土,亲手将大汉军旗插在京观的顶端,自是万众欢呼,经久不衰。良久后,平复心情的刘彻方才宣布祭礼结束,引领着将士们前往长安城西的大营休整。
      沿途百姓们纷纷取出准备好的食物和水酒,犒劳将士们,当然也不忘往长长的战俘队伍里扔石子。只要不弄死弄残,汉军将士们便没有任何劝阻。反倒是一些战俘面露凶光,冲着百姓们破口大骂,便被将士们拉出队伍,扔到人群中,任由百姓们将其砸成肉泥。对于这些作死的俘虏,汉军将领们也没有阻止兵士的举动,运送过程中,稍微死伤一些俘虏,也是常事,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也没人会去追究。
      翌
      i清晨,长安城西面的雍门内外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城外的大道上是绵延十余里的献俘队伍,而城中直道内,则尽是高头大马,铠甲鲜明禁军将士。铺天蔽
      i的玄sè军旗在长安城飘扬,场面极为宏大。
      城楼上,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待百官到齐后,掌印太监孙全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城楼内的景帝。景帝缓缓走出城楼,面sècháo红,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他缓缓就座,城楼下的文武百官和将士们登时山呼万岁。
      待得呼声稍减,孙全上前几步,来到城楼正中,朗声高呼道:“引献俘!”
      献俘将校把白羊王为首的匈奴贵族们带到城楼下的献俘位,经过昨
      i的一番调教,贼酋们倒也识趣,当即下跪叩首,面sè苍白的等候大汉天子的裁决。
      孙全手持捷报,大声宣读道:“臣骁骑将军秦勇受天子令,偕大汉军威,将士用命,大破匈奴,计斩首两万一千三百四十一级,掳获夷兵五万二千八百五十口,牛羊牲畜数十万,并粮草军械无数。今
      i进献天子,愿吾皇万岁,社稷永昌!”
      话音落地,长安城内外一阵山呼海啸,欢腾不已。
      由于掌管军务的太尉窦婴不在,便由丞相袁盎代为出列奏告,将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
      景帝虽早有定见,却捋着胡须,故作沉吟状,良久方才缓缓道:“泱泱大汉,需得有天朝气度,首恶必办,从犯收为官奴即可,无需多造杀孽!”
      掌印太监孙全复又上前,向城楼下的百官万民传达了陛下的旨意。在百官的带领下,万众跪伏,齐呼陛下仁慈之名。
      大理卿王轩,则将瘫软在地的白羊王带往东市法场,处以极刑。而其余匈奴贼酋得以保住xg命,三呼万岁,再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舞蹈,三呼万岁。
      随后,孙全再次宣读了天子诏令,除了重赏有功将士外,便是大汉再次减赋三年。百姓们自然欢呼不已,今年开chun以来,爱民如子的皇帝陛下已连续三次减赋,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眼看即将入秋,丰收在望,怎能不叫百姓们感恩不尽。
      大汉诸侯却是面露苦涩,暗自腹诽景帝又坑了他们一把。汉初诸侯的封国或封邑,所属田地大多是官田,他们只能从朝廷的赋税中抽取等比例的租赋。诸侯并不是实质拥有者,其手中能自主订立田租的私有土地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些大肆兼并土地的大地主。
      景帝连续三次减赋,便是在诸侯身上剜肉,若不是皇室实业集团如今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弥补损失,恐怕他们连造反的心思都有了。只是他们尽皆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江都王刘非看着络绎不绝押往北军大营的匈奴战俘,眉开眼笑的盘算着即将到来的疯狂拍卖,又能从大汉权贵的府库里掏出多少银钱,心中乐开了花。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