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水利科学到明朝已经有很深的研究了,方法很多:河流比农田高的时候,开渠引流;河流比农田低而且流速湍急的时候,利用水力本身转动龙骨车、筒车等提水入田;河流比农田低而且流速缓慢的时候,则用人力、风力或畜力车水提灌;河流和农田有涧壑阻隔时,则设渡槽引流。尽管技术已经得到提高,袁应泰还是需要上万的民夫来做工程。早春的天气还是很冷的啊,不少民夫还要光脚踩进冰冷的河水中,在风中瑟瑟发抖地干活。只有晚上工钱发到手里头的时候,民夫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袁应泰在发钱的时候,亲自监督防止小吏贪污工钱,可以说是很好的尽到他的职责。
衡水县的乡亲们感觉迎来了春天,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的春天,而是政策的春天。朱由校前世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介绍中国气候变化的纪录片,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国的寒冷天数不是均等分布的,而是分组排列。十七世纪的冬天是最寒冷的,正好就是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气温的变化,对于人们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朱由校已经感受到冬天的过度寒冷了,不光感受到他还见到了,运河的冰冻时间相比以往也要更长一些,这意味着南方像北方输送物资的能力变弱了。
小冰河期的到来,会带来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朱由校打算尽量的多建造水利措施来应对天灾,在干旱的地区营建水库灌溉农田,在洪涝的地区修筑河堤防止水患。如果不这样做引起大的动1乱,朱由校最不喜欢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天人感应理论怕是要大行其道了。到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即使是尊贵的皇帝也保不住他的头颅。
政策的春天也是不容易的,恶劣的气候是皇帝的敌人,腐败的官僚是皇帝的敌人,虎视眈眈的满洲鞑子更是皇帝的敌人。辽阳出现了奇异的自然现象,熊廷弼没有时间去担忧,他只会尽可能的做好防卫。熊廷弼把浙兵也就是戚家军的后代,部署在奉集堡。奉集堡和辽阳、沈阳二城是一个整体。奉集堡在沈阳的东南方四十里远,是沈阳的犄角,不守奉集堡则沈阳孤。由童仲揆和陈策为总兵,戚继光的侄子戚金领兵两万驻守奉集堡。浙兵擅长使用火器,熊廷弼把所有的鲁密铳调给奉集堡,皇上提供的大量火药也汇集于此地。熊廷弼自己和贺世贤带兵两万五千人驻守在沈阳,其中有紧急训练出的八千骑兵,他料定八旗军会先攻打沈阳,在沈阳他就在战场上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支持奉集堡和辽阳。辽阳由张铨带兵三万来驻守,熊总督的要求就是死守,没有命令不得出城与鞑子野战。孙元化从京城带来的十门红夷大炮很好用,沈阳城和辽阳城各布置五门做迎敌准备。其他边缘地区,也分别派兵把守。在前线总计有十三万部队,除此之外熊廷弼又招募了两万新兵在后方镇守。
在熊廷弼的指挥下,辽东的大明士卒在努力的争取春天。
第0060章 争取春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