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想买的土地是非常之多,而本籍可买的土地数字又非常有限,这一状况就迫使他们必须去外府州县乡购买。比如说著名的大学士徐阶,他执政时,他的家人置有田产二十四万亩。其中除了在本籍华亭县的以外,大量庄田是在邻近的上海、青浦、平湖、常兴等县。沧州是河北的边缘地带,和山东离得很近。所以大量京畿地区和山东地区的富人纷纷在沧州购买土地,设置寄庄。
富人们购置土地时,总想用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收益。他们当买到土地以后,固然可以勒取地租。但在一般情况下,却又必须承担税役。如果税役的负担过重,必将影响其土地的收益。因此,如何逃脱税役的负担,便是这些富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其中权贵官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着优免的特权。按理说朝廷的优免最够多了,但是他们还不满足。为了免掉更多的税役,他们惯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尽量去外府州县乡购置土地,使自己的土地尽可能的分散,这就便于掩蔽别人的耳目,互相影射,反复地享受优免。那些不享受优免特权的人,由于去外府州县买地,有的可以假名借姓,冒充官僚。
另外富商巨贾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寄庄的增加。尤其是全国闻名的徽商,其资本动至数万、数十万,有的甚至达到百万以上。他们有的从事多种经营,有的则一个人拥有许多个店铺。他们大部分都是行商,跨越几个省做生意。在发家致富以后,行商在外安家落户,生长子孙,把寓居之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这些富商巨贾们,当然知道,投资土地周转慢,获利少,而且由于赋税徭役的不断增加,使他们把买地视为畏途。但是他们也很清楚,经商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路途的艰险,盗贼的出没,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以及官府恶霸与车夫、船夫、客店、脚夫、牙行的敲诈勒索等,使他们随时都有倾家荡产与丢掉性命的危险。与此相反,投资土地则风险较小。尤其在政治比较稳定,赋役不是太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有些人为了稳妥,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也往往拿出部分资金来购置寄庄。
沧州当地的寄庄让皇帝非常头痛,因为不少寄庄是假冒的,就是为了逃避税役。赋役繁重是造成寄庄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寄庄的增多,又必将反转过来造成赋役的进一步混乱与不均。这种恶性循环的无限反复,不仅严重影响了明王朝的税役征派,同时,也必将使不堪税役压榨的农民越来越多地四处逃亡。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使赋役负担比较平均合理,他严禁随意建立寄庄。但是后来太祖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就酿成今天这个糟糕的局面。
朱由校看到了问题,他暂时还不能解决。皇帝带着问题,乘船前往山东。
第0084章 寄庄问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