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七章坐而论道、立而奏事、跪而听宣[2/2页]

汉末吾为帝 胡无人汉道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谶言之事,未发生孰知应何人?”袁隗低声和杨赐,张济两人嘀咕着。
      “然也!只是此事如何解决?如此盛传总归于大汉不利也……”作为司空当然对这件事要发表意见。
      “好了入朝点卯,此事先向国家禀报,若无意外,圣上因会交与吾等三公九卿处理此事!”杨赐看了一下日晷的时间,快要到卯时了,就打断张济的话说到。
      三人领着群臣在殿外脱鞋,上交佩剑。
      三公,大将军四位都有特权穿袜子上殿,其余的官员之能光着脚丫子上殿。
      进殿之后大家目不斜视,亦步亦趋进行排班,走向自己的位置等候刘宏。
      一会刘宏戴着十二旒平天冠,身穿赤色龙袍,腰悬‘中兴剑打着哈欠上殿。
      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三人领着百官参拜!
      匍匐在地,嘴里喊到:“臣等恭迎陛下,陛下圣安!”
      “朕躬安,众卿平身入座!”刘宏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话。
      “谢陛下!”随后百官落座。
      先秦两汉的君主,在和自己的大臣们商量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是让大臣们和自己一起坐着的。
      这样的情况延续到了唐和五代十国时期。
      皇帝在理论上应该对大臣非常倚重和尊敬。这样的形式,我命名它为“坐而论道”。
      到了宋,由于太祖陈桥兵变夺天下,所以由于对君权神圣的过度苛求,导致了大臣们坐而论道资格的取消。
      具体的典故我就不赘述了。反正,从那个时候开始,大臣们除了皇帝赐座以外,在和皇帝说话的时候,是要低头弓身而侧立,以示谦卑。
      跪拜礼是大礼没有那么泛滥。这样的制度延续到了大明帝国。
      这是封建社会君权高度集中的必然性,但是它还只是规定了“人”(臣民)与“神”(皇帝)之间礼仪的区别而已。我命名它为“立而奏事”。
      而且清朝之前,除祭祀大朝之外,不需要行拜礼。
      到了满清,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虽然有不成文规定,汉族大臣自称“臣”,满族大臣自称“奴才”(终清一世,未有例外,不相信的可以去查阅资料。),但是奴性的泛滥已经是不可阻挡了。
      由半原始奴隶庄园性质的八旗集结成的丝毫没有高贵气质的“满清贵族们”对自称奴才不但乐此不疲,连身体语言也越发奴性起来。君不见,那奴才大臣们弓身的幅度大于任何汉族正统王朝?
      那副奴才相,真是千古一例!除了皇帝命他们起身外,一般的早朝奏事时,按清律,必须低头跪着说话(电视上演的是放屁!那只有私人接见才能被恩赐站着!)这终于发展到了极至。我命名这种毫无人寰的方式为“跪而听宣”。
      从“坐而论道、立而奏事”到“跪而陈情”。在无数舞动的辫子、为了跪而特别设计的膝盖护具(谁说大清没有科技发明!!这不就他们对当代体育的绝佳襄赞吗?)以及不绝于耳的喳喳声中,满清这个以奴性为最大国民性的混蛋王朝最终也永远地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挥发在可耻的黑暗天空下
      中常侍赵忠大声唱喝:“天子上朝,百官有事启奏!”

第三十七章坐而论道、立而奏事、跪而听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