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不用张角起义天下就大乱了而且比张角的危害还大。
“计将安出?”刘宏也被这谶言弄的脑阔疼,毕竟东汉重视谶言。
虽然他不相信,但是并不能忽视。
“谶言所主者,无非乃是藩王与名曰刘冠者!
今臣请改名,而各地藩王,除王改侯爵,食邑不变。
若遇大丧不服冠,以孝带系于头上以表孝道。
禁黄服,除天子于龙子外不可服黄,色。
封皇子为王。
于传二十五帝前不复王爵,二十五帝后复王爵。
如此一来诸王必定从之,若不从者必然心怀不轨,即可贬为庶民圈禁。
若此发法依然无用,乃证明谶言之人天命所归。
其为为刘氏后人非外人,依然祭祀太庙,世庙!”刘冠没办法只能赶鸭子上架,随便胡诌了个方法。
“此计甚妙!当是如此,皇叔如冠弟所言昭告天下藩王,除王爵改侯爵食邑不变,二十五帝后复王爵!”刘宏点了点头认同了刘冠的方法,然后对宗正说。
毕竟刘冠的方法只是让藩王暂时失去王爵之名,并没有失去王爵之实,各地藩王应该是还能接受的。
而且就像刘冠所说的,如果这种办法还没有用,皇位到了别人手上,那就证明了真的是天命所归。
“臣谨遵奉诏!”宗正拱手应承!
宗正也觉得可以,暂时性避开谶言锋芒,而且各地藩王也没有损失,即使损失也只是个尊号。
“令传诏天下十二州,加皇嫡子刘辩,皇次子刘协聪颖有加,仁孝之至,故加封皇嫡子刘辩为弘农王,皇次子刘协为陈留王!
御林都尉刘冠改名刘顾,其既已出仕则赐表字明瞻,明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瞻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令赐太尉杨赐之孙女妻之,择吉日良辰加冠、完婚。
禁天下黄服,黄者皇也,至此黄服为禁服,除天子与皇子外,常人不可服之,若服,以谋逆论罪!”刘宏按照刘冠的方法一一照做。
甚至一开心,连名字全部给刘冠备齐了。
古代姓氏名字都是分开的,《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姓:是具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的称号,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由古代部落的图腾而来。
大家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因此,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姓的来源不断丰富起来。有的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陈等。有的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有的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有的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个种族分为若干支脉,散居到各地,每一分支用一个特殊记号作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等氏
如,“赢”姓是秦朝的国姓,而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都是从“赢”姓衍生而来的分支。可以这样说,姓是旧有族号
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汉代后,姓、氏合一。
而名则是出生就取的,字则是到了成年礼(男子20成年,会举行加冠礼,女子15成年会举行及笄礼)时要取字,作为名的补充或解释。
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辛弃疾,字幼安;苏轼,字子瞻等。
而且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一般喜欢用,伯、仲、叔、季、子、公等字眼来取。
“字”和“名”代表同一对象,但是,在运用上是有区别的。长辈称小辈或自称时,一般用“名”。
小辈称长辈或平辈之间互称时,一般用“字”,以表示对对方父母的尊敬。
加冠礼、及笄礼是古时人们最重要的几个礼仪。
古人一生之中最大的礼仪是:出生、加冠(及笄)、娶亲(嫁人)、丧礼。
其礼仪繁杂,故而有“礼不下庶人”之称。
第四十章姓、氏、名、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