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章 白茯翠松汤[1/2页]

甲符兵庸传 深海寒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浮雾轻舟过排闼山,流水潺潺,交汇碧潭,杳听弹音。横渡划过绿水,就像泛起心湖涟漪,回纹不断,怀集着绪念分分,眨眼数时辰,竹排上远远可见彼岸停泊渡口,泊滩上堆彻满碎小石子,踩上去却又感如履平地,沿着这条石路前进,又将遇到等待已久的未知。
      照先前村长所说,沿水路下行,滩上这条石路通往处,便是此段河域里的终端,一座稍有规模的淮庐镇,上岸后的晏渊一过镇子牌坊,可谓五官都活跃起来。
      镇内的街道市集,两排林立着褐木低瓦砖房,别有大陆南部地区朴素怀远的生活建筑特色。镇上摆摊的,南北杂货,来往络绎,商贩叫卖声、孩提打闹声等不绝于耳。
      除此之外,淮庐镇上四周都飘着令人嘴馋的香气,各铺小吃可谓小众中极具精致。松子煎饼、红豆米糕、热气腾腾的笼子蒸包,无一不让肚子里的馋虫蠕动,晏渊刚才便是闻到这些小吃忽然精神起来。自龙龟窟岭以来,他自觉没吃上几顿正饭,现在来镇上,可不能再白白错过,不然都没力气走动了。
      肖望之见他那垂涎样,又觉得日行跋涉半日,晌午过后,确实有点口焦腹渴,便决定带他去镇上的馆子坐坐,聚拢之处,消息灵通,顺道也可打听打听周围一带的路况。
      一番询问后,知道这淮庐镇上最为得口碑馆子名叫“月满东楼”。且说老板勤勉,为人坦荡,出品都得亲自尝咸淡筋道,且价格适中,皆是南北来往商客必去之地。
      “咦?葫芦顶上为啥有红纸,这敲手鼓是作什么用,好玩!”
      “你别大惊小怪似的,惹来注意可不好!等会我们先去打尖,再找间客栈投宿,明日再赶路,在这期间你都给我好好待着。”
      “这小镇看着古朴,不知饭菜味道是咋样?”
      “不管怎样,你都得系带好斗篷啊!别露馅。”
      刚进馆子门,一股鲜香,弥漫满溢酒茶,现时候还较早,镇上人生活闲适,馆子里人不多,正好可以与安静共享。
      “月满栋楼”一幅横额——“云雁寄来谁中字,锦书回时,月满东楼”,悬挂在收账柜台后的挂画上,此句话印在画格左边,字迹刚劲,特引人注目。店馆里装潢有股习武气质,近窗和墙壁上分别挂带着武者行用的酒袋和包裹布,设于酒菜饭馆里,竟不显突兀和腥臭,一切都是那么协调自然。
      圆木低椅,桌子上的茶壶与杯子,都是用一种中部地区特有黑柃木烧制而成,它可以使开水倒下杯不烫手,若是茶则更显清香浓郁。
      肖望之在太磐石山修习时,自幼习惯素食,所以点的都是小米粥、汤面条等日常清淡主食。
      不过他倒是给晏渊点了小盘牛肉和葱蒜大饼,看着晏渊大快朵颐的样子,肖望之唯有庆幸自己下山时多带了些银子。
      不同其他饭馆的招牌菜,大多以鸭鱼肉食为主,这家“月满东楼”则是以一道汤肴‘白茯翠松汤”闻名,少见之余,材料非最特别,为何列作招牌菜,这到让人更想要尝尝鲜。
      说罢,两人各点一盅,倒要瞧瞧它是什么名堂。
      此汤是用花瓷纹炖碗盛着,揭开瓦盖子,一股药材味迎面扑来。汤色淡,浑白药材上,浮着几片细小嫩绿叶,光看便有种沁人心脾之感,宛如置身一翠湖甸小居。
      舀一勺轻吹,尝小口,稍呈糊稠,层次丰富,先是清爽,再到鲜润,下胃后,口齿间回存茯苓甘淡之味,两人皆觉这汤味道可口之极,晏渊更是一个劲地喝个精光,喝完他还唤来其中一个小二询问。
      “小二,这汤实在好喝,到底用了什么材料,给我再来一碗!”
      店小二应声喝道,急忙又端上来一炖碗,肖望之趁机也问道:“小二,这“白茯翠松汤”确实好喝,茯苓我知道是一种常用药物,但这翠松到底是何物,可否方便透露?”
      “客官定是从外地前来,这翠松便是麦冬。淮庐镇东面有一大片密林,里面产有大量“麦冬”。而茯苓本就是咱们淮庐镇盛产之物,茯苓配上麦冬,是咱们老板的主意。据说喝过之人过后都有觉安神清心之效,连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小二说到此,还腼腆笑了一下。
      肖望之道:“虽说都是些普通常见药材,但是要做到成汤口感还能如此细腻无滓,确实得要有上乘功夫。”
      “我们的掌柜——贺老板,同时也是掌勺,听说他昔日曾是一名武者,在道上混过,如今退下了,便在这镇上开了家小店,原想就温饱两餐,没想到许多江湖上的文人侠客都前来光顾,且尤爱此药膳。”
      这店小二说得头头是道,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肖望之正欲待问,店小二身后,忽传来一洪亮之声,中气十足。
      “既然二位远客如此喜欢此汤,多赠一碗又如何?”
      原来这洪亮出声人,就是掌柜贺老板。见他身形魁梧,两臂粗矿,中年体阔,可心宽

第11章 白茯翠松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