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听完闻仪和李卓南的汇报,办公桌前的吴逸凡神色凝重。
“从今天楼宁宁和罗明两位同学给我传递的信息,”闻仪望着老师的背影,沉痛的说:“可以判断,这件事方博兴其实并没有参与,完全是学生自发的,反倒是承圣公府利用它,做了篇绝大文章。”
“你说得对,是我偏信了,这把年纪了,不该啊。”吴逸凡苦笑着挠挠花白的头发。
“学生会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不是我请假这么长时间,包主任也不能支使俞成原在学生会为所欲为……”李卓南低着头站起来:“我……我有愧于吴校长的培养。”
“哎,卓南,你不要那么讲,”吴逸凡摆摆手:“小人难防。”
“那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李卓南问。
“补救措施?”吴逸凡转过头来。
“譬如,撤回对九位同学的处理决定,由校方出面致歉,尽快改用新编历史教材……”李卓南语速很快的说。
“这些恐怕都不足以平息风波。”吴逸凡坐回椅子上:“现在公众问责的焦点是,包括明德在内,全国还有一些学校仍然使用落后于时代的正史课教科书。这个事情必须有人负责。”
闻仪听出吴逸凡口风不对,着急的问:“那么谁来负责?”
“正史课确实是个怪胎,之所以一直存在,主要是三方原因,其一是教育部,其二是承圣公府,其三是有明德这个标杆。”吴逸凡说:“现在有人从这条船上下去了,而且反戈一击,还获得了社会的支持,那剩下的两方就必须为此负责了。”
“可是吴校长,既然您认为正史课是个怪胎,那明德为什么一直没有换用新编历史教材呢?”闻仪不解的问。
“我刚才说了,正史课的存在,是三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在这三方里,明德的力量是最小的……我们很难单方面做出改变。”吴逸凡摘下黑边眼镜,拿起手边的绒布擦了擦。“这也就是你刚来明德时,我对你说的,在这所学校,很多东西的变迁,并非一朝一夕。而一旦发生改变,我们又会首当其冲。”
房间里的三个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闻仪和李卓南都在咀嚼品味这其中的道理和滋味。“明德中学这小湖里的涟漪,很容易放大成国家层面的大浪。”在决定来明德之前,闻仪在大学的好友就曾经如此警告过她。而当她以老师而不是学生的身份在这里呆了不到一年,发现这句自己不以为然的话,已经被现实证实。
“所以,礼容、卓南,我希望你们要有一点心理准备。”吴逸凡打破了沉默:“我在明德执教几十年,不愿意因为这件事留下恋栈之名。”
虽然吴逸凡语气平淡,但仿佛一声惊雷炸响,闻仪和李卓南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两个人对吴逸凡,不仅仅有一份个人情感在内的师生之谊,更重要的是,吴逸凡是他们在明德最有力量的凭依。
吴逸凡好像已经看出了两人的心思,微微一笑:“你们放心,论资排辈的话,我这个位置还轮不到包文辛。陈步云这个人,虽然算不上一个学者,但至少跟那个人不对付,你们可以信赖他。”
“陈副校长……就是商人气息重了点。”闻仪担心的说。
“我倒觉得,这世界上,商人要比文人好那。”吴逸凡站了起来,背过身去,望着墙上悬挂的落款“承圣公董元康敬录”的“有教无类”四个大字,哈哈一笑。
第十九章 得失成败谁取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