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章 【满村尽是蒋家徒】[1/2页]

稳住别浪 跳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四百章【满村尽是蒋家徒】
      十字坡。
      青云门的山门之下。
      一辆拖拉机突突突的开到这山坡子下,村里修的石板路其实已经有不少地方开裂破败了。
      一路上把陈诺和老蒋颠的够呛。
      老蒋和陈诺坐在拖拉机后面的车斗子里,一边扇着灰,一边咳嗽着。
      拖拉机停下,跳下车的时候,老蒋笑眯眯的走过去拍了拍开拖拉机的老伯,用本地的口音笑眯眯的道了两声谢,从兜里摸出一盒烟来塞进了人手里。
      “不用不用!”拖拉机老伯和老蒋推搡了两下:“蒋老师,你是咱们村里当过老师的人,不能拿你的烟哟,我家的老四老五当年都是你教出来的……”
      老蒋强行把烟塞进了人家口袋里,这才转身看了一眼从车上跳下来手里提着背包的陈诺。
      拖拉机开走,老蒋挥手告别,才转身看了看这山坡子上的野茶树,还有野桃树,目光悠然,仿佛带着几分缅怀。
      “你以前在这里教过书?”陈诺问道。
      “不然呢?没在这里待过,我怎么会收了吴叨叨那个坏种当徒弟。”老蒋摆摆手,叹了口气。
      想着自己这一门,也真的作孽……
      内门的几个徒弟都是妖孽东西。
      而吴叨叨这个外门的记名弟子,当年自己还左右看着都不顺眼——如今和内门的这几个妖魔鬼怪一比。
      那简直就是良善之人啊!
      老蒋其实一直就是把陈诺的师娘宋巧云托付在青云门照顾的。
      这是陈诺这次陪着老蒋出发来之前才知道的。
      ……也好。
      吴叨叨那个家伙虽然鬼鬼祟祟了一点,但一门老小,都是有本事的。宋巧云在这里,吴叨叨一门应该能护得住她。
      当然不是靠那个打架连自己徒弟都打不过的吴叨叨。
      而是吴叨叨的老婆,那个眼珠子白多黑少的女人。
      她那一手鞭子,当初和陈诺相斗,都能追的陈诺满山跑。
      ·
      来之前出发的时候,老蒋其实很着急,一路上都坐立不安的,但真的到了十字村,却反而看着,那气儿啊就沉下来了。
      双手背在身后,丝毫没有帮陈诺拿行李的意思,施施然的走在前面。
      陈诺倒也无所谓,背行李就背行李啊。
      毕竟是自己的师父。
      本事大本事小的,师徒就是师徒嘛。
      唐僧打起来就是送肉的份儿,但走路的时候,还不是猪八戒沙和尚一个牵着马一盒挑着担?
      吃饭都是孙猴儿去化缘或者摘果子给捧到面前来呢。
      老蒋和陈诺一路上山,一路却忍不住开始絮絮叨叨的说了些个话。
      蒋老师其实在这个地方待过不少年的。
      早年他其实是金陵本地人。
      只是从小没了爹妈,被宋巧云的爹收养。
      宋巧云的爹是十字坡生十字坡长大的。
      后来老宋去了金陵城谋生,做点小买卖,无非就是夏天推个自行车上街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什么的。
      有两年,还推着个土炉子,走街串巷的炸爆米花。
      给钢筋过修过锅底,磨过剪子锵过菜刀。
      其实宋巧云的爹,算是个有文化的——毕竟祖上当官的,练武到如今,其实有点家学渊源的意思——练高深的武功,不识字是不可能的。
      不然的话,给你留下本武林秘籍,你不识字,那不是抓瞎了么?
      还得懂些医学药理。
      但亏就亏在,那个年代做啥都讲成分的。
      老宋成分不好,进不了工厂,当不了光荣的工人阶级。只能当个小贩子。
      顺带说一句,如今的年轻人,知道“成分”是什么意思的已经很少了。
      若是再过二十年后,陈阎罗重生回来之前那个年代的话,已经没什么年轻人知道这个词儿了。
      ——靠走街串巷的各种谋生,老宋在金陵城养活着宋巧云,也靠着一路供了孩子上学。老蒋还特别整齐,一路念到了高中。
      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罕见的高学历了。
      然后呢,就到了wg。
      wg的时候,老蒋就倒霉了。
      知青么。
      当时正念高一的老蒋,响应国家政策,知青上山下乡——不去不行的,况且学校都停课闹g了。
      各种h小将。
      老蒋是个厚道性子,做不来那种文斗武斗,把自个儿学校老师拉到操场上吐人唾沫的事儿。
      于是,少年老蒋上山下乡。
      这个时候,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气,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
      老宋砸锅卖铁托人找关系,最后弄成了一个事儿。
      把老蒋上山下乡的去处,最后安排到了,回十字村。
      于是,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家门上了一把锁。老宋带着十来岁的小蒋还有宋巧云,回了十字坡。
      多年后,老蒋回忆起这段往事,无比感激自己的师父做的这一切!
      那年月,其实很乱的。
      各种知青上山下乡,其实有很多过的非常惨——这个不好细说。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这里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于回家,乡里乡亲的,都有人帮衬着。
      尤其是小蒋,还听说自己学校里的同学上山下乡去了别处的,住草泥糊的屋,每天干活儿改造思想,放牛的放牛,种地的种地,吃的也差,有好些知青为了一口吃的,还不得不偷鸡摸狗,结果还和本土的乡亲闹了矛盾,还有人被揍的很惨。
      听闻了这些,再看看自己个儿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个天山一个地下。
      屋子给分了个好的大的——屋顶漏雨和房梁维修,都是本村的宗族乡亲一群小伙子帮着弄好的。
      棉被什么的,也是张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台的砖头都是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给凑出来的。
      其实按照规定,小蒋是知青下乡,也要干活儿的——当然也不白干,有工资拿的。
      那年月,这叫工分。干多少活儿,挣多少工分,然后多少分可以换多少口粮。
      看,这不就是积分制么。
      可见积分制在华夏早有渊源……
      但是本地本乡的人,都当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来的,都愿意照顾着。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个主意!
      “国家如今有点乱——但这么大个华夏,不可能一直这么乱着,迟早一天得拨乱反正。
      古往今来,不管哪国哪朝,只要是稳定的社会,有文化才能吃的开!
      所以,不读书不行!”
      于是,老宋给小蒋定了路子:在家念书!
      从金陵回十字村的时候,家里的那些被褥家当,老宋其实没带多少。
      却唯独把小蒋在学校里的那些课本书,一张纸都不带少的,全带回来了!
      还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里收破烂的功夫,走街串巷的,还搜罗了一些高中课本——那个时候不少知青上山下乡,很多人都把书本当破烂卖了。
      老宋就趁机收了好几套回来。
      全带回了十字村。
      于是啊,在小蒋当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些年,其实很多需要挣工分的活儿,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干活儿去了。
      而小蒋则被老宋压在了家里,闭门苦读念书自学。
      而那个年月,城市里闹wg闹的动静很大,但是这种远离城市的小村子里,其实就还好。运动没有那么多。
      无非就是乡里下的文件多了一些,组织学习的次数多了一些,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定时定点的播放朗读红宝书。
      其他的,也就还好。
      就这么着,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这么半苦半甜的,过了好几年。
      小蒋在十字村靠着自己自学,把高中的学业算是完成了。
      然后,老宋又拿了个主意,和村里的村长村老支书什么的都合计了一番。
      村里的村学还得办!
      还是拿出了当初教育小蒋的那番话来说服了村里人。
      再然后,十七岁的小蒋,就在十字坡,成为了一名村学的小学老师。
      嗯,说是小学老师有点不准确,村学没那么严谨,其实是小学初中的课程一起教。
      能上多少上多少,能学多少学多少。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乡下的条件特殊,让孩子上学这个事儿,其实也推行的不顺畅。
      别说那个年学了,就算是在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让孩子上学都不容易。
      小蒋就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劝。
      帮张家忙农活儿,帮李家椿稻米,帮赵家搬柴火,帮孙家垒砖头。
      一家家的,把全村的孩子收拢到了那个小小的村学里,可以有机会跟着自己念课本:春天来了,大雁往南飞……
      这么说吧,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整整十多年,十字坡这一代,下到五六岁,上到十四五岁。
      十字坡的这么一代人,不管是长长短短的,都在村学里学过,少的上个十天半月就不读了,多的能上个两三年三五年的。
      甭管多少吧,十字村的这一代人,不管你是谁,见到老蒋的面儿,都得规规矩矩的喊一声“蒋老师”。
      于是,小蒋老师在十字村的威望,直追老宋!
      最巅峰的时候,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
      小蒋只要背着手在村里溜达一圈,甭管上学家去,不敲门直接推门就进,主人非但不会觉得不妥,反而还会眉开眼笑的让座,还非要热情的留饭。
      村里的一些大事小事,婚丧嫁娶,小蒋老师必须是请到的贵宾,要坐主桌的。
      年轻后生结婚娶媳妇,生孩子这些大事儿,必须要请小蒋老师当个主婚人,生了娃儿,若是能让小蒋老师给取个名儿,那才叫妥当!
      小蒋在十字村里待到了二十三岁的时候,wg结束了。
      其实wg结束前,老宋就已经身子不行了。
      家里,里里外外的,也都是小蒋做主。
      二十五岁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小蒋按照老宋的嘱托,参加了那次高考。
第四百章 【满村尽是蒋家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