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于是杨嗣昌把已经认为完美的剿寇计划说了一遍。
      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
      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
      并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认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
      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
      于是杨嗣昌向朱慈?R介绍,并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其实历史上杨嗣昌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时也是如此做的。
      杨嗣昌首先秘密启动议和行动。
      崇祯十一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
      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
      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
      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遂不了了之。
      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皇太极见此情形,乃于崇祯十一年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对明朝展开惩罚性打击
      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受到杨嗣昌和高起潜的见死不救。
      最终导致卢象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
      到崇祯十二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
      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

第229章 杨嗣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