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鹏双手抱拳,侃侃而谈:“自中堂大人总理朝政以来,革命党到处暴动,九州大地无有一日安宁。清廷是大厦将倾,目前也仅仅依仗中堂大人在一力维系。革命党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只要除去中堂,清廷即刻就会倾覆。
朝廷内忧外患,病入膏肓。革命党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一回,他们是势在必得。中堂若是要继续维持朝廷,势必成为革命党的眼中钉肉中刺。那么,元鹏这次行刺失败,革命党很快就会安排下一次行动。
到时候来的是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就不得而知了。中堂大人的一家老少,实际上时刻都有成为清廷陪葬品的可能。所以元鹏愚见,为今之计,中堂大人应当顺应天命,尽早发表声明,下令武昌前线停止进攻,同意革命党的‘共和主张。
相信只要中堂登高一呼,不但身家性命无虞,各地革命党还会唯中堂马首是瞻。到那时,中堂大人的权力也还可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元鹏的区区肺腑之言,伏请中堂大人三思。”
听到周元鹏这番话,袁世凯表情凝重,坐了回去,高叫一声:“来人,上茶!”
接着用手指指书桌前的椅子,说:“贤侄,你坐。你既是为革命党来做说客的,又何必惊老夫一身冷汗?”
周元鹏道:“中堂大人,元鹏真不是革命党的说客。此次是元鹏筹谋,请津京革命党人配合的独立行动。冒犯中堂大人虎威,元鹏自请死罪。”
袁世凯脸色变了变:“贤侄,老夫都说过不怪你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你不要再放心上。对了,刚才你说,杜心五找你的目的,是要你去宋先生那里,他想要你做什么?宋先生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啊。”
袁世凯问这话的意思,周元鹏当然明白。
孙先生和宋先生同为革命党领袖,这两人也曾经亲密无间,只不过近一年来,国内外传的纷纷攘攘,说这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革命党成立南方政府,这两人的矛盾,更是由暗转明,几近“决裂”。
首先是宋先生缺席了孙先生的就职仪式,紧接着孙先生在任命内阁九部官员的时候,将宋先生排除在外。
九部官员的委任状宣读完毕,南方各省代表的掌声经久不息,非常热烈。实际上做的都是表面文章。暗地里却在揣测,这份名单暗含的玄机。
其时革命党有三大领袖,孙先生的职务是临时大总统,黄先生是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而声望还在黄先生之上,隐隐与孙先生并驾齐驱的宋先生,竟然不在内阁成员名单之内。
这件事情太过匪夷所思,早先有传言说孙、宋二人面和心不和,各省代表还将信将疑。这一回孙先生将宋先生,排除在内阁成员名单之外,不由得他们不信了。因为,这近乎公开决裂。
而且大多数人都觉得,就算是瞅准了袁世凯不会接受共和,孙先生的临时大总统职务能够转正,在这个时候将宋先生视而不见,也是不妥的。孙先生这么做,不但做的太过了些,眼光也太短了些。
即便真的是一山不能容二虎,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没必要顾及宋先生的面子,起码也要顾忌一下追随宋先生的,
第4章:惊雷(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