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3章:孔府(2)[1/2页]

乱世沉迷 枞川绿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最初的孔府,只有三间简陋的房屋,是孔子的家。孔子离世之后,他的后人弟子,就在旧居里供奉祭祀孔子。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仍在继续,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一个健全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让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措施有效施行。
      可是在当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道家这五大家的影响力旗鼓相当。
      墨家轻视等级秩序,注重种田务农,标榜“民以食为天”。
      名家喜好奇谈怪论,注重孤僻诡辩,吹嘘“惟我独尊”。
      道家放纵个体的天性,注重人欲身心,强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崇尚实用,藐视等级秩序,无视统一安定,这理所当然的,让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不能接受,所以最先受到打击的便是这三家。
      剩下来的只有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先王之法,克己复礼”是他们的旗帜。刚刚被消灭的六国遗民贵族,见秦始皇对儒家和法家待若上宾,就纷纷借儒家的“先王之法,克己复礼”,要求秦始皇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妄图重新获得,因战败而失去的特权。
      这当然遭到秦始皇拒绝。这些人就打着“克己复礼”的旗帜,到处游说生事。迫得秦始皇以雷霆手段“轻礼仪,重刑法”相对,禁止百姓“以古非今”,用“争鸣”的借口诽谤朝政。
      “焚书坑儒”虽然统一了秦朝的思想,在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终究手段太过激烈,民间非议之声不断。
      刘邦夺取秦政权以后,为了获取民心,当然了,主要是“四民之首”“士”的心。他一方面分封刘姓王,同时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给抬了出来。
      找到孔子的九代孙孔腾,封其为“奉祀君”,专职代表朝廷,祭祀孔子和护卫孔子的陵墓。
      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将孔子抬得高高的,而抬高的方法,就表现在对其嫡系后裔眷顾备至,优渥有加。
      到了宋仁宗至和二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赐建府邸,称“衍圣公府”。原来的“孔府”成了专门奉祀孔子的“孔庙”。
      到了宋徽宗当政,又加封孔子嫡系后人“世袭衍圣公”。元朝虽然短暂中断过“衍圣公”的称号,但是大多时候,还是沿袭了这个称号。
      宋元更替时期,更是同时出现过三个“衍圣公”在世,加封他们的分别是元、宋、金国的皇帝。
      到了明朝朱棣当政,孔子的嫡系后裔,不仅沿袭了“衍圣公”的称谓,还让“衍圣公”这一称号,达到了荣耀的顶峰,那就是“一品大员,文官之首。”
      当然了,“衍圣公”的实际职责,还是没有变,祭祀和护卫陵墓是他们的使命,并不参与管理百官政务,只是曲阜一地的政务由孔家主宰。“设教讲学”算是历代衍圣公们,“静极思动”的调剂。
      实际上从汉高祖刘邦以来,历朝历代政治上,施行的都是“名儒实法”。就是表面上采用儒家的观点,教化老百姓,让“循规蹈矩,尊卑有序”成为老百姓行为道德的自觉。实际上却是采用法家的手段,驾驭天下,对违背皇帝意志的人和事,进行血腥地

第83章:孔府(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