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粮食送回驿站后,七叔公带着几名村长和一帮村民就围了上来。
      看到驴车、牛车上装满了粮食,许多村民眼里冒出绿光。
      眼下不少人家里每日只能吃一顿饭充饥,尤其是那些被流民抢走粮食的人家,更是能不吃就不吃,只要吊着一口气不饿死就行。
      突然看到两大车粮食拉了回来,想到晏殊承诺将这批粮食分给大家伙儿,他们的心情不激动才怪。
      晏殊下了马车,径直走到七叔公面前:“七叔公,这些粮食给大家分一下吧。”
      七叔公满眼感激的看向晏殊:“四丫头,老夫替大家伙谢谢你了。”
      话落,七叔公赶忙对身旁的晏富贵道:“今日四丫头捐粮一事可是大功一件,要详详细细的写在晏氏族谱上。”
      晏富贵点头道:“好的,我一会儿就请两位族老记录此事。”
      晏殊有些意外,古代重男轻女,族谱上大多数人都只是记一下名字及辈分,而且这还都要是男丁才行,能在名字后面详细描述此人平生事迹,多半都是对族人立了大功或是家族中出的名人。
      晏氏族谱百年内没出过什么出类拔萃的人,像七叔公这种考取秀才功名的五十年内也就出了这么一个,这件事在晏家族谱上自是大书特书一番。
      族内的女子在族谱内只是附庸式的记入,未出嫁时女性只有姓没有名,出嫁之后便是作为丈夫的配偶记入族谱。
      像晏殊这种能写上姓名并且在族谱内书写一段功绩的女子,晏氏族谱从第一代延续至今已经二十七代子孙,恐怕也只有晏殊一人,这在杏花村的村民眼里绝对是一份殊荣。
      晏殊也没想到,自己决定捐出这三千斤粮食竟然能上族谱。
      交代完此事,七叔公便和晏殊商量如何分粮一事。
      晏殊思考片刻:“还是按照人头分吧,这样最公平。”
      若按家为单位分粮食,有的村民家里有十几口人,有的只有三四口人,甚至有一些家里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只剩下孤家寡人一个,所以按人头分是最合适的。
      七叔公赞许的点了点头:“就按照四丫头说的分吧。”
      商量好之后,七叔公吩咐晏文、晏武、晏淮、晏长明这些小伙子开始统计各村人数。
      跟着晏殊上山的那批流民们一直站角落不敢上前,他们是后来加入这个队伍的,人家能收留他们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分粮这种好事怎么也轮不到他们。
      江辞、晏文、晏武、晏淮带着几十个青年仔细将四个村庄的人数统计完,晏殊注意到站在远处的温玉堂、二柱他们一行人眼巴巴的瞅着,眼里是藏匿不住的羡慕。
      晏殊走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晏文身边“大哥,跟着我上山的那批流民可算在内了?”
      晏

第327章 分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