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五十四章 开门!市场经济![2/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开门!
      市场经济,自由竞争!
      这是赵煦早就想做的事情了,也是他认为,目前来说,在大宋王朝这艘破船上,能打的补丁之一。
      韩绛和吕公著听着,互相看了看彼此,然后咽了咽口水。
      他们感觉自己的心脏,似乎在扑通扑通的跳动。
      作为积年老吏,他们久在地方。
      尤其是韩琦,自从熙宁八年罢相后,他就一直在北方州郡来来回回为官。
      同时,他还真是免役法的首倡者——嘉佑年间,韩绛就已经在鼓吹雇人服役,来取代旧有的差役法了。
      熙宁变法,韩绛是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
      甚至,就连攻略横山,也是韩绛主动请缨,代替王安石前去的——此事,本该是王安石挂帅,可这样一来,王安石就会离开中枢,失去对变法的主导权,韩绛这才果断接过了差遣。
      所以,无论是过去的差役法还是现在的免役法,韩绛对其优劣利弊,都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
      他可太清楚,大宋体制下,差役法和免役法的玩法有什么不同了。
      为何差役法下,大宋天下州郡的富户,会沦为小吏手中宰割的鱼肉?
      这是因为差役法下,决定谁服役的权力,在下面的小吏手中。
      地方上真正的主官,不会,也没有这么多精力来处理这些琐事。
      而地方上的富户,在地方上再有钱,再有名望,只要离开本土本乡,就一文不值了。
      各地的豺狼虎豹都会围猎过来,将之分食殆尽。
      可免役法下,游戏规则变了。
      官府开始出钱雇人做事。
      权力从小吏手中,到了地方主官手里。
      这就变成了一个赚钱的买卖了。
      既然是赚钱的买卖,那么官员就会任用自己人了。
      通常是身边的亲戚、故旧、下人。
      让这些人出去组织、协调本地富户,大家联手将官府的钱吃下去。
      而这些人本身又有着官面身份,还对大宋体制、系统非常熟悉。
      他们办事,自然效率大增,也基本不会再有延误、亏损了。
      就算有,他们也有一万种摆平。
      而天子提出的这个办法,却是更进一步。
      他打算跳过地方官,用地方厢军和地方富户,用斗纽、带泄之法合营?甚至还愿意出封桩库的钱补贴地方财政?!
      韩绛深深吸了一口气,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冷静的想了想,持芴拜道:“陛下之法,虽是甚妙,但老臣愚以为,其中或有隐患。”
      “相公请说。”赵煦温柔的问着。
      “这地方厢军与富户,若是勾连在一起……”韩绛拜道:“长此以往,难免尾大不掉。”
      赵煦颔首道:“相公所虑,确有道理。”
      “不过朕之意却是,这厢军与富户之间,以斗纽、带泄之法合营时,却需言明,朝廷只会继续供给厢军一年之费,一年之后,厢军兵额就地裁撤,转为民户,与彼富户签契书,约为工人!”
      韩绛和吕公著一听这个,立刻就不困了。
      因为,大宋历代以来,最难做的事情就是裁军。
      在王安石之前,裁军任务做的最好的正是当朝太师文彦博——文彦博为相时,曾裁撤天下兵额八万。
      而大宋天下的厢军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宰执们心里面都清清楚楚。
      厢军根本就不是一支军队,大宋也从来没有将厢军视作军队。
      纯粹是一些拿钱养着的青壮,只要他们不闹事就可以了。
      而且,在大宋,但凡有办法的人,都不会去当厢军。
      因为厢军的待遇之差,是出了名的。
      此事若是能做成。
      韩绛还无所谓,吕公著的心脏就已经扑通扑通的跳起来了。
      此事只要做成,便是足可名留青史的大功!
      他这个右相,现在缺的不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吗?
      吕公著想清楚这一点后,立刻就持芴问道:“臣斗胆,敢请陛下明示其中条贯。”
      赵煦看着吕公著,他轻笑着道:“朕想的不多。”
      “但有几条,却是朕以为,必不可缺的条件。”
      “其一:一县之中,不可只有一个斗纽、带泄,须得有多个,最好有强有弱,此乃祖宗之法也。”
      地方上绝对不能只有一个强势的势力。
      要想方设法的在里面掺沙子,扶持异己。
      这就是异论相搅,大小相制在经济领域的化用。
      “其二,若是可以,是否可用都曲院中的扑买之法,让彼等扑买官府差事?”
      “其三,可能需设有司监察彼等……”
      “至于其他?”赵煦摩挲了一下双手:“朕暂时还未想到,尚需髃臣们集思广益,订立条贯,约为律令。”
      赵煦的话说完。
      吕公著已经持芴长拜:“陛下圣明!”
      对吕公著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最妙的是,这个馅饼看上去,没有任何毒害作用。
      因为它几乎不会引发什么舆论反对、攻讦,看上去似乎也不会伤害到什么人的利益——嗯,地方州郡的官员,现在已经被吕公著开除出士大夫的行列了。
      假若有人以此来诘问他,现在吕公著可以昂起胸膛,效仿当年的范文正公,大义凛然的回答一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损失的只是你们家的短期利益。
      可获利的却是天下人啊!
      为什么?
      这个事情一旦铺开来,就是一个每年几百万贯,甚至上千万贯的大买卖。
      而且还是年年有。
      哪怕放到州郡,也是每年几千贯,上万贯的稳定营生。
      这可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东西。
      一个旱涝保收的营生,一个可以让财富持续增加,而不是减少的事业。
      于是,他也顾不得在御前失礼了,直接拜道:“陛下,为何要选京东?何不就在汴京,以京城为试点?”
      “先帝以来,诸法度,皆首先在京师行之,此乃惯例!”
      去了京东,这功劳就会跑到别人碗里。
      只有在汴京城,他这个右相,才能始终将节奏和事态,控制在自己手中。
      “哦?”赵煦看着他,道:“这样吗?”
      他回头看向帷幕。
      两宫在这个时候,也都赞同了吕公著的意见:“若是试行,还是京城最好。”
      这是她们下意识的反应。
      京东路太远了,出了什么事情,朝廷也很难及时反应。
      还是汴京好!
      就在眼皮子低下,出了差池,第一时间就可以知道。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样的好事,怎么能放到外地去?
      汴京,才是根本!
      赵煦微笑的看着殿中的两位宰相,他假作沉吟,就图穷匕见,道:“若是如此的话,其中许多事情,却得细细思量才是。”
      “六哥说的是!”向太后当即表态。
      “官家所言甚是,确是得细细思量一番!”太皇太后对此也没有异议,她看向殿中的两位宰相:“不如明日朝会上,请髃臣都来议一议?”
      韩绛、吕公著两人持芴再拜:“唯!”
      (本章完)

第四百五十四章 开门!市场经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