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一十七章 汴京学府的商业逻辑[2/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刑恕顿时激动起来,他立刻起身,对着赵煦拜了三拜,然后才战战兢兢的来到赵煦跟前,小心翼翼的将盘膝坐下来。
      只听着小官家问道:“卿心中有疑问?”
      刑恕点点头:“臣愚钝,于圣智实难领悟。”
      “因为认筹?”赵煦又问。
      刑恕点点头。
      赵煦笑起来。
      现代的期房预售之法,可是商品经济的一大发明。
      本来,以大宋的社会经济水平,是不足以支持这样超前的产业的。
      但奈何……
      “靖安坊在汴京城!”赵煦淡淡的说道:“而且是在汴京旧城的东华门外!”
      “汴京房价,过去百年,就一直在涨!”
      这是事实。
      太祖、太宗的时候,一栋宅子,三五千贯就已经是豪宅。
      如今,三五千贯,连店宅务的一个小院子都买不到。
      赵煦记得的,在他的上上辈子,苏辙被贬后,为了筹钱,卖掉了他在汴京的房子,得钱——九千数百缗。
      苏辙可是出了名的清官。
      他在汴京的房子,只是一个简单的三进小院子,就卖了一万多贯(缗是一千钱,贯是七百七十文。)
      而在绍圣时代,赵煦记得有司曾经上奏:人臣赐第,一第无虑数十万缗,稍增雄丽非百万不可。
      一套宰执级别的豪宅,盈槛百余,就要数十万缗了。
      而在四十多年前,仁庙的富康公主下嫁驸马都尉李玮,仁庙为公主营宅邸,费钱也就二十万贯。
      四十年后的绍圣时代,就已经到了‘稍增雄丽,非百万不可的地步。
      房价涨了五倍不止!
      哪怕现在,一套宰执宅邸,起码也是数十万贯。
      所以,汴京城具备了现代房产地的商业逻辑。
      房价一直在涨!
      傻子都知道,投资房子,一本万利!
      苏辙这样的清官,都靠着投资房产,赚到了被贬后足够养老的钱。
      何况,现在在靖安坊的房子,还带着学区房的附加价值!
      刑恕听着,眼神闪烁了一下,他立刻想了起来。
      是啊!
      汴京房价,百年来一直在涨。
      尤其是旧城的房子,哪怕是老破小,也一直在涨!
      而汴京一直缺乏,一个大量提供新房的渠道。
      所有人都在捂着自己的房子。
      不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没有人愿意变卖自己的房子。
      特别是旧城的房子,一直就是有价无市的。
      于是,刑恕在想明白了这一点后,顿时对赵煦佩服的五体投地:“官家圣智如天!”
      赵煦呵呵的笑了笑,对这个马屁欣然接受。
      “不瞒爱卿,靖安坊只会是一个开始……”
      “朕会逐渐的,将汴京旧城,一一开发、改造……”
      “以十年之功,令汴京焕然一新。”
      “同时,也让国家得钱以千万贯计!”
      一次汴京旧城棚户改造,赚到的钱,少于一千万贯,就可以算失败了。
      没办法!
      大宋天下州郡,人口已经有一万万了。
      在这一万万的人口里,哪怕只取万分之一,也有一万人有足够的财力在汴京置业。
      每个人身上赚一千贯,这一千万贯就出来了。
      但赵煦只会赚一千万贯吗?
      笑话!
      房子赚一次,房子转卖赚一次,物业费再赚一次。
      这才是正常操作。
      所以,简简单单,赚个三五千万贯,对赵煦来说不是问题。
      刑恕听着目瞪口呆。
      千万贯计?
      大宋全天下岁入也就六千多万贯!
      他不得不在心中感叹:“当今与先帝果是父子!”
      先帝爱钱,当今也爱钱。
      只不过,当今赚钱,似乎比先帝温柔。
      就是,赚这么多钱,当今官家想做什么?
      学历代皇帝,挥霍无度?
      还是用在军事上?
      刑恕的心,砰砰的跳动起来。
      赵煦看着刑恕的神色,说道:“卿放心,朕不是那种,赚钱只是为了自己享受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诸般收入,除了供应两宫外,余者,朕都会用于兴学!”
      “太学扩大、算学、刑名、武学,也都会从中得到经费……”
      兴学是大宋现在绝对的政治正确。
      “这也是宰执元老们,愿意帮朕压制舆论的缘故。”
      靖安坊的事情出来后,舆论压力很大。
      朝中宰执、待制大臣们反对就不提了。
      太学里,也是议论纷纷,太学生们集体暴走。
      但在赵煦借着李雍案的抓手,由两宫出面压服了宰执。
      同时,他也召见宰执、元老,打出了‘兴学牌后。
      元老们就开始出面,强势弹压了朝中议论。
      文彦博、张方平、孙固,都给他们的门生故旧们传话。
      太学中的官员,也分别面见了那些在太学生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太学生,压制住了太学里的议论。
      这才是,现在靖安坊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原因。
      不然的话,朝中士大夫和太学里的太学生们就可能联手造反了。
      大宋的文臣士大夫和太学生们,虽然还不敢和明末的文官士大夫、学生一样,举着孔孟的牌匾‘为民请命,甚至去哭庙。
      但他们是可以学习范仲淹的榜样,集体到宫门口扣阙,甚至跪满福宁殿的东閤门口的。
      一旦如此,赵煦要面临的政治压力就很大了。
      他固然可以一意孤行。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士大夫群体和皇帝离心离德。
      反应在现实政治,就是会有大批官员,开始堂而皇之的摸鱼。
      这也是士大夫们,对抗皇权的王牌——非暴力不合作。
      情况继续恶化的话,这些人就可能在地方串联,甚至鼓动造反。
      刑恕听完,终于明白了,为何这两天朝中议论和太学生们,忽然就安静了下来。
      原来是天子对他们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啊!
      兴学!
      这可是大宋数代人的理想。
      同时也是新旧两党的最大公约数。
      连武臣主政边郡,都爱建学校。
      难怪了!
      “陛下圣德,臣为天下庆!”刑恕心悦诚服的拜道。
      赵官家们爱赚钱,天下皆知。
      但,当今,愿意将自己赚来的钱,用在教育上。
      这就实在是太让刑恕意外了。
      也让刑恕非常激动!
      因为官家肯和他说——这就代表了一个态度。
      这位陛下,是愿意励精图治,也愿意带着大家伙一起将大宋中兴起来的。
      这是盛世的迹象。
      自古以来但凡君主表现出愿意励精图治的迹象。
      通常,国事都能振作。
      哪怕是中唐以后,天下四分五裂的情况下。
      唐宣宗振作起来以后,也一度中兴了大唐!
      如今,国势可比中唐要好得多。
      大宋中兴是有希望的。
      于是,刑恕充满了干劲。
      这也是赵煦,之所以要一个个的找人谈这个事情,和他们交底的原因。
      在现代,老板们尚且得不时的给员工打鸡血,鼓舞士气。
      何况是在这个封建社会呢?
      (本章完)

第五百一十七章 汴京学府的商业逻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