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五十四章 相信后人的智慧[2/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可不得逮着他薅?
      就希望可以震撼一下这个大理使臣,然后让自己的名字直达天听。
      而赵煦更是单纯的只是在拉家常,转移话题好方便PUA罢了。
      可问题是,高泰明自己心里面有鬼,看什么都觉得有人在害他,难免疑神疑鬼。
      而赵煦的话和态度,更加重他内心的焦虑。
      赵煦听着,对大宋在湖南地区的文教事业的发展情况,也有了些兴趣,便问道:“以卿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文风如何?”
      高泰明回忆起自己所见的州学。
      虽然学生看上去也就那么百十来个。
      但那朗朗读书声,却迄今都仿佛在他耳畔回荡,而他现在又急于对宋庭的君臣表示恭顺,连忙拜道:“奏知皇帝陛下,以外臣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学风鼎盛,圣人之教充溢其中!”
      赵煦听着,满意的点头,深感面子上有光。
      正好,他缺借口奖赏一下王子韶这个听话的大臣,正好王子韶今天也在殿上,于是打算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便看向王子韶的方向,问道:“吏部,融州知州、鼎州知州都是谁?”
      王子韶闻言,连忙持芴出列,拜道:“奏知陛下,今融州知州乃是张敏,治平进士,鼎州知州则是王奂,则熙宁进士……”
      “本官如何?”赵煦又问。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张敏本官洛阳判官,王奂本官应天府判官。”
      赵煦点点头,懂了,都是选人充任的知州。
      而大宋选人七阶四等,乃是晚唐到五代的州县幕职官发展而来。
      这些人的本官,除了最底层的判司薄尉外,一律都是从八品。
      但从八品之间的地位,却各不相同。
      这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所谓的两使职官,两使职官里又分出三个不同级别。
      第一等就是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节度观察判官。
      这两个知州就属于这一序列。
      算是选人爬到顶了!
      一般来说,每科进士的头甲,初授就是这个级别的寄禄官。
      而对那些在科举中,名次靠后的官员来说,要爬到头甲的那些人的位置。
      有时候可能是一生!
      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第七十九名,初授的就是选人最底层的判司薄尉。
      从判司薄尉爬到选人的顶点,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
      范仲淹尚且需要十年!
      其他人可想而知!
      赵煦便问道:“朕怎未见过这两位大臣的改官状?”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此二臣尚未合尖。”
      选人要改官,需要集齐五张举主的荐书。
      五位举主的荐书合在一起,就像个宝塔的塔尖一样,所谓俗称合尖。
      同时,这也寓意着过程就像工匠造塔一样艰辛!
      赵煦听着,道:“那便下特旨吧。”
      “融州知州张敏,鼎州知州王奂,用心文教,朕心甚喜,特免举主一人。”
      “诺!”王子韶持芴领旨:“臣谨遵旨意。”
      选人合尖困难,举主难凑。
      所以,国家就出台很多政策来帮助这些人。
      政绩好,可以减举主人数。
      朝廷的KPI完成的好,也可以减举主人数。
      皇帝开心了,更可以减举主人数。
      但有一个东西,是无法免除的,那就是无论怎么减,举主之中都必须有一位转运、常平、提刑正副使。
      当然,你要能找到待制甚至宰执举荐,自然最好。
      高泰明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中无数念头泛起来。
      最终归于同一个声音:“我就知道!”
      “从我入境开始,这宋庭就已经盯上我了。”
      很多细节,也都被他想起来了。
      不止是在路上的,还有入京后的事情,特别是刚刚排队入觐的时候。
      他当时就发现了,宋庭礼部押班的官员,看他眼神不太对。
      好奇、疑惑、思索……
      同时,在殿外等候的事情也被他想了起来。
      “在我前面的那些贡使,都只是入殿拜了几拜就走了。”
      在他前面入殿的有于阗使团以及西南龙、罗、石、张、方等土司。
      于阗他不太熟。
      可那五家土司,他熟啊!
      特别是龙家和罗家,就都是特磨道上的地头蛇。
      可这些人,明明离宋庭更近,与宋庭关系更亲密,却都只是拜了拜,连话都没有说就下去了。
      轮到他,却被找上来说话。
      这不是有预谋的铁证?
      这宋庭君臣还在他面前演戏!
      呵呵!
      赵煦在这个时候回过头,看向在殿上,似乎看傻了的高泰明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让高卿久候了。”
      “不敢!”
      “今日殿上不便说话,改日朕亲自在大内后苑,设宴款待高卿。”赵煦微笑着说道:“届时,朕再与爱卿好好谈谈!”
      大理国,赵煦现在是没空,也没有那个时间、精力去管的。
      要知道,现在连湖广都还未开发起来呢!
      明清两代,湖广熟,天下足的物质基础,根本不具备。
      所以像贵州、云南这样的山区,实在鞭长莫及。
      但不要紧,先结个善缘,留个口子。
      万一未来能用得上呢?
      此外,虽然说贵州、云南暂时没有办法控制。
      但,可以先从经贸、文化领域开始嘛。
      赵煦相信,自由贸易的红利,一定可以打动高家人。
      此外,大理国崇佛,而大宋有的是高僧。
      甚至还有来自西天的高僧!
      等赵煦把汴京城的大和尚们收拾好了,就可以派几个高僧,去大理国弘法了。
      同时,也可以允许大理国选派高僧,来大宋友好交流。
      除了这些……
      赵煦还想鼓励一下大理国。
      你们不是西南霸主吗?
      你们和蒲甘不是世仇吗?
      别窝里斗了,快点南下去找蒲甘争夺缅甸吧!
      大理国拿下蒲甘,打通印度洋通道后。
      等将来赵煦腾出手来,就可以看向大渡河,学一下杨坚了——朕为天下之主,百姓民父母,岂因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发兵,过江!
      什么玉斧劈开大渡河?
      太宗做过这种事情?
      朕怎么不知道?
      当然了,那只是下策,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经贸文化,加强联系、往来。
      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促使大理国内附。
      可以适当让渡权力,给一些特权,允许其世袭罔替。
      甚至只要求其承认大宋的统治就够了。
      赵煦早就想明白了。
      土司制度是一个有其生命力的制度。
      他的存在是合理的。
      而在这个时代,也确实没有那个技术条件,实现对这些偏远地区的统治。
      所以,先扒拉到自己碗里再说。
      要相信子孙后代的智慧!
      (本章完)

第五百五十四章 相信后人的智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