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章 浸润在语言中的力量[1/2页]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木子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面对着越灵的疑问,易泽眼中闪过一丝丝了然之色。
     作为越王勾践剑的剑灵,越灵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美丽和神异之处。
     当然,因为在地底下埋葬了数千年之久的时间,越灵虽说年岁相当的大,但对于人情世故方面,显得有许多不足。
     她无法理解作为人本身的思维,这很容易理解。
     这种先天上的对立,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就好像有的人喜欢吃甜豆腐脑,而有的人喜欢吃咸豆腐脑。
     自从有了豆腐脑之后,咸党和甜党之间争论了不知道多久,也没见着谁把谁说服了。
     这还只是对于食物方面的认识差异,更何况于跨越了两个物种之间对事物的认知。
     越灵只是外表上以人的形式存在着,实际上她是一把冰冷的宝剑,是数千年不朽的剑灵。
     易泽又怎么会奢求越灵同人的看法相一致?
     但是,该有的解释还是要有的。
     心思复杂的人都会死钻牛角尖,更何况心思更为纯粹的国宝之灵。
     越是纯粹的东西,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就越容易呈现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特征。
     就像是小孩子,眼中只有纯正的对错,至于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圆滑处事,哪都是废话。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反倒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不可避免的卷入了各种纵横交错的利益网络,以至于思考的更多的是事情背后代表的利益和态度,对的东西可以变成错的,错的东西也可以变成对的。
     比如说网络上经常爆出的审判所做出的奇葩审判,明眼人只要了解到事情真相,便可以做出的简单判断,在审判所的审判之中,却往往带有意味不明的暧昧气氛。
     不符合公正程序的拉货货司机事件,某老师在德行考核之中不合格事件,柜坊侵吞苦主白银事件……
     其实只要脑子正常的人,在知道了事件的始末缘由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做出判断,知晓谁对谁错。
     但奈何,掌握审判并且拥有裁决权力的人,似乎遗忘了这些最根本的东西。
     有时候,也不禁让人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当符合最广大民众最基本道德观念的东西,被处在云端之中的存在狠狠的推翻之时,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非常危险的态度和趋势。
     因为有些东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应该掺杂有太多的利益。
     一旦其被各方面的利益所浸染,那一座天平,就再也不会保持着公正,反而是会倾斜。
     这毫无疑问是极其致命且错误的事情。
     古代之中,我们常常把能够不畏惧皇帝的威严,坚决的执行律法森严的官吏,称作是直吏。
     从这个名字中,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因此也有不少的直吏,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比如说李素立,面对唐高祖不遵法度的滥杀无辜,他直言劝谏:三尺之法,与天下共之,法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鸿业,遐荒尚阻,奈何辇彀之下,便弃刑书?臣忝法司,不敢奉旨。
     而贞观年间的权万纪同样也性强正,好直言而知名。
     古尚且能有如此直吏,莫非今就不如古?
     易泽将翻飞的思绪一一收回,他明白自己再想下去,估摸着又要进黑雾城了。
     虽说进的多了,但是能不进去还是不进去的好。
     而越灵,依旧歪着小脑袋,眼睛一眨一眨的注视着易泽。
     她在等待着一个答案。
     “我们其实也在尝试着做出改变。”
     易泽审慎的选择着措辞,既不敢直接一句话说死,也不敢直接一句话说全。
     “那你们的改变可真慢。”
     越灵翻了个白眼,有些意兴阑珊。
     “慢,总比不改变要好,至少,相比较于十几年前,现在已经变好了很多很多!”
     易泽笑了笑,看着看台上的观众们,心中有着唏嘘感叹。
     只要选择了改变,就总比不改变要好。
     哪怕这个过程,非常的慢。
     但是毕竟是往前面走了一步。
     如果一直都在臭水沟里面待着,那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
     他们的谈话并不为外人所知,也不影响舞台上节目的进行。
     当厚重的书卷翻开,便能够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前圣贤的读书之声。
     不过,那那个时候,应该不能够称之为读书,而只是老师与弟子之间的交谈。
     此刻,巨大的竹简构筑出了一副崭新的天地。
     在上面,有日月山河,有江山社稷。
     而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深深的扎根在上面,以一种挺拔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面对这在华夏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至圣先师,所有人心中的敬意,相当的浓厚。
     哪怕是在幼儿阶段,有关于孔子的言行,都是课堂上的必学篇章。
     越是长大,便学的越多,而且学的每一篇,基本都是需要考试的东西。
     这也就意味着,在场二十万观众,基本上都能吟诵出几句孔子的知名论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还有什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言论,几乎都是人人熟知。
     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
     因此,当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绝大部分的观众,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如雷,只因在舞台上的人,是传说中的孔子。
     在场的观众,基本都是孔子言行的受益者。
     电视机前,当观众们见到白发苍苍的孔子之时,内心中一根看不见的弦被触动。
     那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文脉,是历代先贤心血的直接体现。
     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中包容性最强的一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着不同门派学说的理论,不断地丰富着自身。
     因此,现代人能够学习到的古老思想,几乎都能够在儒门经典之中找寻到踪迹。
     此刻,观众的讨论热潮一波接着一波。
     现场的观众用自己的呐喊声表达着自己对孔子的喜爱,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则用着密密麻麻的弹幕,来宣泄着内心的激动。
     相比于四羊方尊的可望不可即,孔子很明显的更加为大家熟知。
     台上的节目在继续,孔子的声音传遍整个凤巢。
     孔子

第121章 浸润在语言中的力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