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2章 一念之间,生死之隔[1/2页]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木子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苏轼一气呵成,丝毫没有觉得疲累。
     盖上印章,一切完整起来。
     待到书卷上的墨迹干透,易泽伸手将书卷收了起来。
     这可是苏轼的墨宝,还是着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流传后世怎么着也得是个国宝级的文物了。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墨宝,易泽起身辞别:“先生,我们四年之后再会。”
     “四年之后……”
     苏轼嘀咕一句,点了点头:“那到时候再与小友把酒言欢。”
     把酒言欢吗?
     易泽微微一笑。
     或许那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没有这个心力了。
     ……
     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够留下名字的人有多少呢?
     不仅能够留下名字,还能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又有多少?
     五千年来,多少百姓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多少英雄豪杰汲汲于名利。
     又有多少人奋不顾身,求留名于后世。
     但是大浪淘金,最终能够留下名字的人,却是极少数。
     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下,埋葬的是累累白骨,隐去的是血腥事实。
     唯有天资卓绝,才情艳艳之辈,方可于无数人之中脱颖而出,大放光芒。
     奔腾不息的时光长河之下,是数不尽的白骨堆筑而成的河底。
     历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平凡之人化作沙粒,随波逐流。
     从古至今,能让人一口就喊出名字的人,太少了。
     即便是帝王将相,也大多陨灭在时光之中,能够让人念念不忘的,就那么几个。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洪武永乐,康乾麻子……
     帝王之中能够脱口而出的,就这么几位。
     这还是注定会留名于史书的皇帝。
     换做是普通人,能够在史书上有那么一句话,就是名垂千古了。
     大多数人都化作了一句百姓。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而在古今文人辈出,争相斗艳的时代之中,苏轼,凭借着一己之才学,同李白杜甫一般,享誉世界。
     着实不简单。
     面对这样的历史人物,易泽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压力。
     这是横压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
     在他面前,九五至尊除了权力,一文不值。
     这是超脱了生死界限,能扬名万世的人物。
     但往往就是这份能够绝巅于世的才华,在很多时候,是难以为人所接纳的。
     天下平庸之辈何其多也?
     凭什么你一个人才华出众,留名万世?
     而我们战战兢兢,操劳一生,最终却没有留下半点涟漪?
     人心善妒,人性本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过于出众,又不够圆滑,就会显得,周围的人十分平庸。
     苏轼就是如此。
     少年成名,名动京都,即便仕途不顺,也依旧有盛名于天下。
     这在许多人眼中,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讽刺。
     当他们抓到机会,能够将往日的天之骄子狠狠踩在脚下时,这些人往往会更加的卖力。
     没有人会拒绝这种极致的快感。
     就好比现代很多人心心念念期盼着明星落入风尘一般。
     越是高贵的,就越要让他沉入泥泞;
     越是天才的,就越要让他身败名裂。
     从妒忌之中生长出来的罪恶之花,此刻开的正盛。
     畸形的欲望,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苦痛。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此时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远离朝堂的他,并没有想到现在朝堂上的风云变化。
     新党占据优势,正在不遗余力的排挤异端。
     党同伐异!
     苏轼上任之后,按照惯例,是要书写一封谢表以示感谢皇帝天恩。
     只不过文人笔下多惆怅,即便是这样的官样文章,苏轼也不可避免的在笔尖之下带入了几分感情。
     带着个人色彩的《湖州谢表》被送入朝堂。
     新党正愁找不着机会,眼见着这一份谢表之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色彩,大喜过望。
     “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朝政,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苏东坡啊苏东坡,你的死期到了!”
     永远不要小看文人的笔和嘴。
     这是天底下杀人最快的两样利器。
     是非黑白,皆可颠倒。
     其威力,不亚于十万军士。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派系的官员占据了朝堂之时,所引发的从众效应,让人惊心。
     四十三岁的苏轼,之前赋诗作词不知多少。
     文人赋诗作词,总爱在里面加上个人的意见看法,这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苏轼也不例外,事实上,他也是一改五代浮华之文风,主张清新俊逸,有感而发。
     因此,新党要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太简单了。
     就好比现在语文考试做阅读理解。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怎么理解?
     如果是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嗤之以鼻,只说是啰嗦累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直接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
     当然,鲁迅先生这样写自然有他的用意,只不过他不曾明说,因此后人也只能够连猜带蒙。
     至于正不正确?
     谁知道呢。
     或许就是单纯的以先生自己的视角看过去,先看到了某某,再看到了某某。
     硬要扯很多,也能够扯出来。
     比如说:院子外边有两棵树,先说一棵是枣树,那么读者会以为院子外面有其它的东西,但是其实没有其它的,也还是枣树。体现了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渲染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气氛,也引导了全文的主要氛围。
     标准答案,能拿高分。
     因此说来,一篇文章,在作者书写出来之后,它的含义,便脱离了作者本身。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记得那一条眼中闪着诡异的光的鱼吗?
     因此新党想要从苏轼曾经的文章之中断章取义,太简单不过了。
     挑出几句,而后说他是这样的意思。
     是对皇帝不忠,对社稷不满。
     皇帝也是人,特别是宋朝的皇帝,没几个是贤明的主,大抵才能品行也就是个一般的水准。
     所以,满朝文人,都在说苏轼的坏话,都在说苏轼如何如何,皇帝心里也慌。
     别看皇帝龙袍加身,万人之上。
     但是绝大多数皇帝,都没这样的魄力,去驳斥满朝官员。
     不敢,也不能。
     因此,苏轼上任三个月后,就被御史台的官吏逮捕,押解京师。
     其中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也就是北宋着名的乌台诗案。
     毫无疑问,这是小人的胜利。
     ……
     “四年之后,好像就是乌台诗案了吧?”
     “是啊,因为新党的小人行径,苏轼锒铛入狱,几经生死。”
     “优秀的人总是会受到妒忌,就好比你们羡慕我的颜值一样。”
     “啊呸,歪瓜裂枣,可敢报上名来?”
     “谢邀,本人吴彦1祖!”
     “彦祖你也看节目啊,我是胡1歌啊。”
     “靠,两个臭不要脸的!”
  

第152章 一念之间,生死之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