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2章 宫廷与江湖的融合[2/2页]

重生后我成了暴君心尖宠 欧阳菲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跟他们结仇。”
     容瑾却不认同:“不管他们是什么人,欺负弱小就是不对。若是人人都袖手旁观,那这天下还有公道可言吗?”他挣脱王帮主的手,大步走了出去,朗声道:“光天化日之下,你们竟敢强抢民女,眼里还有王法吗?”
     那两个黑风寨的汉子见他穿着不凡,却一脸稚气,忍不住笑道:“哪来的毛头小子,也敢管你爷爷的事?识相的赶紧滚开,不然连你一起打!”
     容瑾虽没学过实战功夫,却也不怯场,沉声道:“我乃大胤三皇子容瑾,你们若再胡来,休怪我不客气!”
     那两个汉子一听“皇子”二字,顿时吓了一跳,他们虽在江湖混,却也知道皇子的分量,哪里敢真的动手?讪讪地骂了两句,灰溜溜地跑了。
     卖花姑娘连忙对着容瑾行礼:“多谢公子相救。”
     容瑾摆摆手:“举手之劳,姑娘不必客气。”
     王帮主走过来,看着容瑾,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三皇子,你不怕他们报复吗?”
     “怕,但我更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容瑾看着卖花姑娘离去的背影,轻声道,“我父皇常说,身为皇子,要守护百姓,若是连眼前的不公都视而不见,将来如何守护万里江山?”
     王帮主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三皇子说得对!是我老婆子糊涂了!这杯酒,我敬你!”
     此事很快就在江湖学堂传开了,江湖人虽觉得容瑾有些“愣头青”,却也佩服他的正直,对他愈发敬重。
     容玥也有自己的奇遇。一日,她跟着几个小姑娘去山上采蘑菇,不小心迷了路。她虽有些害怕,却没哭,想起柳萱教她的,沿着小溪往下走就能找到人家。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老婆婆,正在纺线。
     容玥走上前,怯生生地问:“老婆婆,我迷路了,您知道江湖学堂怎么走吗?”
     老婆婆抬起头,慈祥地笑了:“你是学堂里的那个小公主吧?柳丫头常提起你。来,先喝碗水,我让我孙子送你回去。”
     容玥接过水碗,喝了一口,才发现老婆婆的手一直在抖,纺线时总也捻不匀。她想起卫蓁蓁教她的,伸出小手帮老婆婆理线:“老婆婆,我帮您吧,我母后教过我纺线。”
     老婆婆笑着点点头:“好孩子,真是个懂事的姑娘。”
     容玥一边帮老婆婆理线,一边听她讲年轻时候的事——原来老婆婆年轻时也是个女侠,跟着丈夫走南闯北,行侠仗义,后来丈夫去世了,她才隐居在这里。容玥听得入了迷,直到老婆婆的孙子回来,才恋恋不舍地跟着他回了学堂。
     回到学堂后,容玥把老婆婆的故事讲给柳萱听,柳萱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那是‘铁线婆婆,年轻时可是江湖上有名的女侠,一手铁线拳无人能敌。你能得到她的喜欢,可是你的福气。”
     容瑾和容玥在江湖学堂待了两个月,不仅学会了不少本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个与皇宫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有恩怨情仇,也有侠肝义胆;有尔虞我诈,也有淳朴善良。他们开始明白,父皇让他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学功夫,更是为了让他们懂得,这天下之大,不止有规矩和礼仪,还有人心和道义。
     离开的那天,江湖学堂的人都来送他们。王帮主给了容瑾一把精致的匕首,说是防身用;铁线婆婆给了容玥一个绣着兰花的荷包,说是能保平安;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们,送了他们自己做的小玩意儿——木雕的小鸟、编织的草绳、画的画……
     容瑾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人,眼眶有些发红,对着他们深深一揖:“多谢各位这段时间的照顾,容瑾永世不忘。”
     容玥则抱着柳萱,哭着说:“柳姐姐,我还会来看你的,我会把宫里的点心带给你吃。”
     萧沅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容瑾道:“三皇子,你现在明白朕……明白陛下的用意了吗?”
     容瑾重重点头:“儿臣明白了。江湖虽乱,却有江湖的道义;朝堂虽稳,却也有朝堂的无奈。只有知道了这天下的全貌,才能做个好皇子,将来才能为父皇分忧。”
     萧沅欣慰地点头:“你能明白就好。”
     回到京城后,容瑾和容玥把在江南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容珩和卫蓁蓁。容瑾说起江湖的恩怨情仇,说起王帮主的豪爽,说起卖花姑娘的不易,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前没有的沉稳;容玥则叽叽喳喳地说自己种的菜丰收了,说铁线婆婆的故事,说柳萱做的桂花糕有多好吃,脸上洋溢着天真的喜悦。
     容珩和卫蓁蓁听着,心里都很欣慰。他们能感觉到,这两个月的江湖之行,让孩子们长大了不少。
     “父皇,儿臣觉得,江湖人和朝堂之人,其实也能好好相处。”容瑾认真地说,“比如萧先生,他既有江湖人的侠义,又有朝堂人的智慧,若能让更多江湖人明白朝廷的苦心,让更多朝臣了解江湖的不易,或许天下会更太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容珩眼前一亮。他一直觉得江湖是块难啃的骨头,却没想到容瑾能有这样的见解。他看着儿子,笑道:“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做?”
     “儿臣觉得,可以让江湖学堂和国子监多些往来,
     “……让国子监的学子去江湖学堂学些应变之术,让江湖学堂的孩子们也去国子监认认字、学学礼法。”容瑾眼睛亮得惊人,显然是认真琢磨过,“就像萧先生说的,江湖人重情义,却少了些规矩;读书人知礼法,却缺了些血性。若是能互相学学,说不定能两全其美。”
     容珩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两全其美!朕看这事可行!”他当即让人拟了道旨意,命国子监挑选二十名品学兼优的学子,由萧沅带队,前往江南的江湖学堂交流学习,为期半年;同时也让江湖学堂选二十个聪慧懂事的孩子,来京城国子监旁听,食宿由朝廷承担。
     旨意一下,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陛下此举是胡闹,江湖人散漫无礼,怎能让他们踏入国子监这等神圣之地;也有人说陛下高瞻远瞩,江湖藏龙卧虎,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国之幸事。容珩却不管这些议论,只让萧沅放手去做。
     很快,第一批交流的学子就出发了。国子监的学子们起初还有些拘谨,穿着整齐的长衫,捧着书本,见了江湖人拱手作揖,一丝不苟;江湖学堂的孩子们则穿着短打,赤着脚,见了学子们咧嘴就笑,说话直来直去,活像群小野猴。
     可没过多久,两拨孩子就混熟了。国子监的学子教江湖孩子们读书写字,给他们讲史书上的英雄事迹;江湖孩子们则带学子们去爬山、去捕鱼,教他们识别草药、躲避毒虫。有个叫沈文的学子,起初连杀鸡都不敢看,三个月后竟能跟着江湖人去打猎,还亲手射了只兔子,回来时得意得尾巴都快翘起来了。
     京城这边也很热闹。江湖学堂来的孩子们第一次见皇宫,眼睛都看直了,见了红墙琉璃瓦就想摸,见了宫门口的石狮子就想爬,吓得侍卫们提心吊胆,却又被他们的天真逗得直笑。容玥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带着他们去御花园看牡丹,去太液池划船,还把自己的点心分给他们吃。
     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是个孤儿,被萧沅捡回学堂的,性子野得很,见了容珩也不下跪,只是挠着头问:“你就是那个最大的官?听说你管着好多好多人?”容珩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蹲下来问他:“你觉得当最大的官,最重要的是什么?”小石头想了想,大声说:“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能让坏人欺负他们!”容珩听得哈哈大笑,当即赏了他一把精致的小刀,夸他说得对。
     日子一天天过去,宫廷与江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容瑾时常去国子监看望那些江湖孩子,听他们讲江南的趣事;容玥则把江湖孩子们教她的编草绳、捉泥鳅的法子,教给了宫里其他的公主;贵妃甚至让人在宫里开了个小菜园,让那些江湖孩子带着公主们种菜,说是能锻炼心性。
     连朝堂上的官员们,也渐渐改变了对江湖人的看法。有个姓刘的御史,以前总说江湖人是“匪类”,直到他儿子在江湖学堂学了半年回来,不仅身子骨结实了,还懂得了体谅父母,他才红着脸对容珩说:“陛下,臣以前目光短浅,江湖人里,确实有不少栋梁之材。”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几个江湖上有名的神医,竟被萧沅说动,进宫当了太医院的医官。他们的医术与太医院的规矩不同,却有不少独到之处——有个擅长针灸的老神医,只用三根银针就治好了困扰容珩多年的头痛;还有个懂草药的女医,配的药膏治好了卫蓁蓁产后留下的腰疼,让李太医都自愧不如。
     卫蓁蓁看着这一切,心里感慨万千。她想起刚入宫时,总觉得江湖是遥远而危险的地方,如今才发现,无论是宫廷还是江湖,说到底都是人心——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只要以诚相待,总能找到相通之处。
     这日,容珩处理完朝政,带着卫蓁蓁去国子监看热闹。只见院子里,国子监的学子和江湖孩子们正一起比武——一个学子拿着书卷当武器,有模有样地比划着;一个江湖孩子赤手空拳,身形灵活得像只猴子,两人打得有来有回,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你看,这样不是很好吗?”容珩握住卫蓁蓁的手,目光温柔,“以前总觉得,江山要靠规矩来守,如今才明白,更要靠人心来聚。这些孩子,将来或许会当文官,或许会做侠客,但只要他们心里装着百姓,装着这天下,咱们的大胤,就会越来越好。”
     卫蓁蓁望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容珩含笑的侧脸,轻声道:“是啊,只要人心齐,再大的风浪,咱们都能闯过去。”
     此时的太液池边,安儿和宁儿正被乳母抱着晒太阳。安儿挥舞着小手,像是在模仿练武场上的招式;宁儿则咿咿呀呀地笑着,眼睛盯着天上的风筝,那风筝是小石头和容玥一起扎的,上面画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却被小石头画得歪歪扭扭,像只大猫。
     风吹过,风筝越飞越高,带着孩子们的笑声,飞向湛蓝的天空。宫廷的红墙与江湖的绿林,在这一刻,仿佛真的融合在了一起,化作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画卷,在大胤王朝的土地上,缓缓铺展开来。而这份融合带来的力量,正像春日的种子,悄悄埋下,等待着将来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喜欢。
  

第142章 宫廷与江湖的融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