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三十二章 农垦局[2/2页]

五千年来谁著史 汉风雄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川蜀等膏腴处,明明已经人多地少,偏天下人却放着荆湖视而不见,似乎是都有先见之明,在给南宋留余地的。
      刘?是准备把自己余生都付于此地的,这不是他的一腔情愿。为官数十载,刘?早就明白了一个事实——干事情是不能只凭满腔的热血或激情的。
      他有信心在余生的岁月里在荆湖之地做出一片事业来,那最大的原因就是燕王的支持。
      燕王曾告诉过他,待到天下大定之后,他会普查天下之民,将那家无寸土的佃户之民迁往荆湖之地,迁往河套之地,迁往东北之地。
      这句话甚至都可以说是‘耕战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的补充。
      早前燕王设立军功田,一时间天下沸腾,然后燕王且在报纸上宣说:大宋立国近二百年,因为不限制土地兼并,天下无有寸土之民甚多,这些都是大宋的隐患,如何能置之不理?他要西击党项,东伐金虏,可不止是对外征战,扬大宋的威仪,更是用朝廷大军的兵戈来为天下之子民夺取更多的土地。
      当时刘?就从中看到了秦汉耕战之制的延伸,也看到了大宋江山的未来。
      对比他第一次知道‘军功田时候所升起的担忧,那一刻的刘?才算彻底的释怀,彻底的放心。
      中原之地虽然广阔,但终究是有数的。燕王施行耕战之策,那短期里兵武必然锐不可当,夺取天下只是早晚事矣。到时候朝廷手里的官田一片片的撒出去,那可以撒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却不可能挥洒一辈子。早晚朝廷会把自己手中最后的一亩官田给分配出去,到时候又该如何收场?之前时候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只能学刘汉!
      西汉早期时候依旧有耕战之风,虽初期一度施行“黄老政治”,一度纵容私人工商业发展,但仅是作临时调适或某种补充,耕战模式依然处于主流和鼎盛。西汉帝国得以集中控制数以千万计的人力、财力和军队,着手从事秦帝国未尽的功业。特别是汉武帝时,主动出击匈奴和经营西域及西南夷等功业,可与秦始皇媲美,所依赖的就是耕战二字。
      但在武帝之后,这两个字慢慢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
      原因不是刘汉的外在威胁已经大幅度削弱了,而是武帝末年旧有兵制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
      汉武帝对周边四夷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十余年,兵连祸结,及至武帝晚年天下困顿,民不聊生。无数小农之家破产流亡,汉军的兵员没有了,而不少豪强殷富之家则多以买到复除特权,不再负担兵役甚至是赋税,番上的旧制难以维持,于是刑徒兵、蛮族兵、奴兵、和募兵遂应运而生,而耕战二字就日渐熄声。
      如今这项政策再度复苏,那究竟是利国还是坏国呢?
      当时别说是站在赵构对面的刘?,就是赵构手下的一些人也看不透,他们想的或许只把这政策当做一种过渡政策,当大宋帝国内部平稳了,外部威胁也尽数被荡平后,该改变的自然就改变了。
      直到赵构的那番话刊登出来。
      而现在他向刘?许诺要迁无地之民移去荆湖,这就叫刘?全然放心了。

第四百三十二章 农垦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