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京城,艳阳高照。
      国子监的祭酒和博士们骂声一片。
      朝廷竟将心学,列入北直隶的秋闱中。
      “陛下竟会为此下圣旨,如今距秋闱不过两月了啊?”
      圣旨是不可违抗的。
      “既是张大人已首肯,我等也只能照办了,只是王守仁让监生去良乡,这是何意?”
      要讲学来国子监就是,良乡藏书楼能装得下三千考生?
      再加上良乡的书生,恐怕有五六千人。
      “毕竟是圣旨,且先让他们到良乡吧。”
      国子监生觉得诧异,朝廷历来以四书五经取仕,忽然改为心学。
      这倒是让不少监生对心学好奇。
      朝廷连下两道圣旨,昭告天下:北直隶的秋闱不会太难,那就应当不会太难。
      国子监,大门打开,
      青衣儒裳的监生排成长龙,宛如一条粗壮的水流,行走在大街上。
      此时,良乡的书生涌入藏书阁后宽阔的校场,心中激动。
      国子监生得宫中博士讲学,他们却只能自己啃读经书。
      这样一来,就公平了。
      严嵩后悔没早听王守仁讲心学,抱着蒲团等王守仁开讲,补上学问。
      国子监生,陆续涌入校场。
      严成锦对着王守仁:“若伯安兄要监生领悟知行合一,不妨让他们去挖掘河渠。
      房山有许多需要开垦的荒地,利国利民。”
      王守仁眸中微动。
      难道这次秋闱的心学考题,是治水?
      奉天殿,弘治皇帝气喘吁吁跑到金水桥时,萧敬递过金黄丝帕。
      “王守仁在良乡讲心学,监生的反应如何?”
      王守仁让监生去挖沟渠,萧敬小心翼翼:“才一天就怨声载道了,王守仁没讲心学,让监生去挖沟渠。”
      弘治皇帝蹙眉,难道这是心学的教导之法?
      读圣贤之人,岂能干这种勾当。
      牟斌快步走来,微微躬身:“陛下,杨一清回京了,在奉天殿求见,有急奏!”
      此时,奉天殿。
      朱厚照来找弘治皇帝请安,却看见杨一清站在殿中,“杨师傅,西北马政如何?”
      杨廷和回过头,看见朱厚照,不情愿地道:“还好。”
      朱厚照狐疑,杨师傅不太对劲,分明是有急事要奏。
      片刻,弘治皇帝直接来到奉天殿,来不及更换龙袍。
      杨一清在西北剿除马匪和贼人,如今终于回到京城了:“陛下,达延汗与阿尔乞集结军部十万,延绥告急。”
      河套是鞑靼的必争之地,比辽东更重要。
      朝廷在西北,用巨石和混凝土建造长城。
      一旦完工,西北将固若金汤,达延汗举兵反扑,就来源于此。
      弘治皇帝浑身一紧,急问:“鞑子怎会有如此多兵力?”
      杨一清微微抬头,吐出四字:“有瓦剌人!”
      元朝覆灭后,蒙人分裂成两股撤出中原。
      一股是鞑靼,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有皇族血统,称黄金家族。
      一股是瓦剌,是依附于成吉思汗的外臣。
      朝廷与鞑靼战争频繁,导致北方的瓦剌日渐强大。
      但瓦剌和鞑靼也互争领地,为何会被达延汗说服?
      “更关键的是,达延汗还在集结虏人,想一举夺回河套。”杨一清咬牙道。
      鞑靼人最厉害的,是骑兵。
      十万大军,足可以冲破延绥边城,通常会集结三边兵力对抗。
   

第573章 回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