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四十八章点燃大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焰![2/2页]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唐晓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一想到现在大宋落后的交通设施,赵桓就有些着急。
      他何曾不知这几年的水泥路铺设度非常缓慢的原因是受到技术的限制?
      但没办法啊!
      蒸汽机没有研出来,意味着可燃原料无法使用,热力无法转化成动力,一切都还是得靠人来打造。
      就说现在水泥路的钢铁模具,依然是大宋军器监的人手工打造生产,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一旦启动蒸汽机,由蒸汽机作为起点,来创造各种器械,人类的生产方式将会生质的改变。
      赵桓之所以在朝堂上将水泥路铺设一事拿出来飙,是想借着这件事,立刻逼迫政事堂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的方法只有提升技术,提升技术的方法只能是找军器监和科学院这样的权威。
      如此根据想要的结果来倒逼,才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创造。
      只有这样,所有人才能都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军器监原本是生产兵器的地方,但现在皇帝俨然为军器监赋予了另外一层使命了。
      从皇帝开始重组军器监,成立科学院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他们将承担着大宋工业革命起航的重任。
      朝堂上鸦雀无声,韩公廉额头冒汗。
      如果大家坐下来多讲讲道理,这件事也不能怪韩公廉和陈规。
      毕竟,这几年,大宋的军政如火如荼,军备几乎全部重新改良了一遍。
      而且火器的研,花费了科学院和军器监大量的时间。
      按照级别来说,火器是最高级别,是皇帝点名要要的,而且每一次的改良,皇帝都将时间卡得非常死!
      军器监和科学院几乎都是彻夜赶工,就连大过年的,也依然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但是,大家现在都是朝廷重臣。
      现在朝廷出现大量无形损失,谁会跟你讲道理呢?
      谁会跟你讲情面呢?
      比起情面,乌纱帽更加重要。
      这个锅,政事堂不甩给科学院和军器监,难道自己背着?
      若是徐处仁自己背着,皇帝还会怪罪他不知事情轻重,这个锅皇帝本就打算让政事堂甩过去的。
      毕竟军器监和科学院功劳苦劳都有,皇帝不可能直接骂人。
      不仅不会直接骂人,还会在政事堂怼完人后出来做好人,然后军器监和科学院就开始对皇帝感极涕零的同时,为了不辜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赏识,一定彻夜不眠去提升各方面的制造技术。
      韩公廉跪在地上悲伤道:“陛下,臣有罪!”
      陈规也跟着道:“请陛下治罪!”
      一个人的许多技能是来自于他平时所做的事情。
      如刘彦宗这样的汉人,从小生活在异国,便要格外小心,才能爬上去。
      现在又担任督察院的御司,自然擅长功于心计。
      如徐处仁,身为政事堂大佬,掌管大宋民政,自然是有高格局,对皇帝的心思也能拿捏有度,进退得当,并且口才了得。
      但如韩公廉与陈规,虽说也是进士出身,但因为长期的工事与格物,已经不太擅长言辞,也不擅长心计。
      眼下这样的局势,他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觉得自己愧对皇帝的栽培,愧对皇帝对他们如此器重。
      眼看已经把韩公廉和陈规逼到这个份上了,赵桓也缓和道:“二位爱卿快快请起,二位为大宋呕心沥血,朕怎么怪罪二位。”
      “陛下!臣有罪!”
      赵桓从上面走下来,亲自将二人搀扶起来。
      韩公廉更是老泪纵横。
      赵桓看着徐处仁道:“也都是朕一时没有控制住脾气,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如此诸位看可行?”
      “徐相公,明年一年,要竣工所有之前规划的水泥道,即从东京城出,通往四都之道。”
      “遵旨!”
      “到了靖康八年结束,要将这些州府打通,交州府到桂州府,从广南西路到荆湖路多山区、湖泊,修水泥道显然难度会增加,但需要疏通水路,保证交州的粮食和货品能以最快的度抵达长江,再北上中原,朕要打通中原与西南这一条道,比如打通!”
      “后年还需要打通东京到洛阳的水泥道,洛阳连同长安。与此同时,东京的水泥道要向东边的齐州、青州以及徐州延伸。”
      “至于北方,要打通东京到中山府、太原府的水泥道,同时连同幽州府,并且向西连同京兆府,由长安向西北河套路延伸,打通兴庆府。”
      “如此,大宋第一阶段的主道基本结束。”
      赵桓一口气说下来,显然早有准备了。
      他继续道:“刚才,诸位也听唐相公算了一笔账,若是大宋的主道全面提升,将大大提升大宋商贸频繁度,增加朝廷的商税,这个数额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在大宋面临对外作战的时候,全国的军队动员度将会更快。”
      有大臣不无担心道:“若是有地方谋反,抵达京师也会更快。”
      皇帝道:“朝廷不能因为某件利国利民之事存在一定的风险,便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如此保守之举,非能富国强兵之策。”
      那大臣也不再说话。
      皇帝也再次表态了,朝廷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规划大宋的未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件事尚未做,却被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此,便什么事情都无法做成。
      而皇帝今天的意思也再明显不过,希望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都重视起来。
      在接下来几年,各衙署相互配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一个方向。
      如此,行政效率才会更高。
      而眼下,皇帝让徐处仁做出这样的规划,必然是让他提出,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衙署来配合了。
      其当其冲的就是科学院和军器监。
      这一次,是政事堂提要求,需要哪些东西,需要多少,什么时间要。
      如此,如科学院与军器监这样的辅助衙署,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该做出什么。
      商虞司才知道接下来几年,要招募多少商社,这些商社分别承担着哪些角色。
      例如多少商社配置在铺路,多少商社配置在制造水泥,又有多少商社配置在开采矿石。
      多少商社配置在钢铁的制造。
      且政事堂需要出台鼓励民间商人自主制造水泥。
      如此,整个大宋的道路体系才盘活了起来。
      而刚刚问世的蒸汽机,即将挥它不可取代的用处,正式拉开新的时代篇章。
      布置好最高层的战略部署后,赵桓也松了一口气。
      但接下来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借助基础建设,拉动的大宋工业革命,必然需要各种最基础的钢铁模具。
      从o到1的过程,是非常艰巨的。
      也只有他这个穿越者,见过那些东西的形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
      他只能带着一群从未见过,甚至脑子里都没有那种概念的大宋科研人才,来从o起步,探索那些东西了。
      这几年,赵桓会尽一切可能让边疆稳定,使国内局势和舆论稳定,让他能顺利点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焰。

第三百四十八章点燃大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