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一十一章再给十年[1/2页]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唐晓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唐睿的想法是好的,理想也很丰满。
      但现实却很骨感啊!
      赵桓不认同唐睿的想法,但还是称赞道:“不错。”
      皇帝只说了两个字,表示赞扬。
      但也没有明确表态自己说的到底对不对,唐睿沉默不再敢多言。
      唐睿的逻辑是正确的,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当然要大力去推广。
      超市这种在21世纪随处可见的东西,在古代的确是新鲜玩意儿。
      古人的粮铺就是粮铺,手工艺品就是专门卖手工艺品的。
      超市的模式是从销售终端解决了消费者购买中信息隔离的问题,同时也诞生了更多专业从事供应商的从业者。
      看似简单的百货超市,其实是商业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它的确提升了消费效率,也改变了商业结构。
      但超市是一种重运营的模式,重执行和经营,对供应端把控要求非常高,对店内的管理要求也非常高。
      稍不留神,就要亏本的。
      这种事,朝廷肯定是做不来的。
      朝廷庞大的组织架构,优势是具有权威性,能够把控住核心资源,公平调控。
      但要在商业活动中,做重运营的事情,是肯定要吃大亏的。
      在赵桓看来,朝廷的皇家商社只需要把控住供应端,通过规模化供应,将货品从供应端的成本压低,来压低市场价格,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若是我真的在这东京城开了一千家超市,凭什么卖的就会比东街好?”
      唐睿欲言又止。
      他暂时理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但隐约又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
      “若是换做你唐睿来去给真经营一家超市,自然没有问题,但我不可能将你放到那个位置,也不可能让一千个唐睿去经营一千家超市。”
      “所有下面的人员,可能都没有你唐睿有责任心,有头脑,会算账。他们可能拿着自己的俸禄,整天混日子等死。”
      “于是,刚开业不久的超市,货品数量不齐全,质量很差。”
      “让市场上看不见的那只手自己去决定吧。”赵桓笑了笑,他这样说唐睿应该是听得懂的,毕竟自己来的这十年也写过几本书。
      “只有个人投了钱进去,才有动力经营下去,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卖受欢迎的货品,这是天理。”
      “朝廷的任务是均衡物价,而不是去前方卖货。”
      唐睿明白了一些,道:“陛下睿智如大海,臣万分不及。”
      赵桓对唐睿还是很满意的,至少他不像他老爹,脑子已经快要已经被自由贸易占据了。
      人这种东西真的很奇怪。
      赵桓的《经济论》并没有提到自由贸易的概念,不过的确说到市场上有看不见的手做调控,但又利用凯恩斯主义来做了详细的补充说明。
      主要阐述了在朝廷的宏观把控下,大宋的民间商贸的发展规律和逻辑。
      但朝中一群士大夫居然把凯恩斯主义自动弱化,开始吹捧起亚斯·斯密的那套自由贸易理论来。
      赵桓这才意识到,这是这群新政改革派,在前十年的粗犷式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的想法。
      赵桓清晰记得,在靖康二年,自己提出新政之策的时候,朝堂上还一致认为商人不能放任,否则国必乱。
      但短短十年,新崛起的商人,朝廷每年巨额的商税,以及商业的空前繁华,让朝中许多人都忘记了初衷。
      这其实也是赵桓当初为何要替换掉徐处仁的原因之一,唐恪也是。
      这些老派的新政大臣,已经深陷其中。
      不然前年民间也不会出现商人弄权,勾结官员的丑事了。
      唐睿从皇帝的马车上下来,马车匆匆离开。
      一个小厮匆匆忙忙赶到户部侍郎丁秋的府邸送信。
      “可是看清楚了?”
      “千真万确。”<

第六百一十一章再给十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