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发兵再到印渡集合,再从印渡集合以后,辗转进攻大清。
距离可一点都不短。
即便是强盛的大英帝国,也得需好好的筹划一二。
而眼下的英国内部,虽说有极少人能看得出来,眼下并不适合和这个庞然大物的大清帝国开战。
但无奈的是,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
愤怒已经冲昏了理智。
都无法接受,大清皇帝毫不犹豫的,把英军首领义律给千刀万剐了。
千刀万剐这个词。
刚刚传回英国国内的时候,还没几个能搞得明白是个什么样的刑罚。
直到摸清楚以后,才明白这个刑法的可怕之处。
在人活着的时候,就在他身上割上几千刀。
这是多么惨痛的刑罚?
大多数英国人都觉着,简直惨无人道。
于是愤恨之下,几乎绝大多数英国人都忽略了自己有错在先,又是为何遭到这种惨烈的刑罚?
都面红耳赤的嚷嚷着要为义律报仇。
5万英军整装待发,从英吉利海峡发兵前往印渡集合。
并且在东印渡公司,准备在当地征集约摸10万人的本地部队。
只不过这个时候,英国女王尴尬的发现,他邀请普鲁士(德国前身)和法国也一同参战。
却遭到了两国的拒绝。
派人仔细一调查之下,才发现在大清国奕江的蛊惑之下。
普法两国已经提前开战。
这比历史上的普法战争,提前了好几年。
这种情况下,普法两国打的是难解难分,又哪来的兴趣,跟着英国去打万里之外的大清呢?
万里之外呀。
这可不是万米之外。
这个距离,希特勒听了都要流泪。
普鲁士和法国拒绝的问题,并不能让英国就此妥协。
左右欧洲那么多的国家。
英国很快便把目光转向了荷兰和葡萄牙。
但这两个国家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只是听到英国使者的一大堆忽悠,尤其是荷兰。
中原的那块地方,他们可是切身感受过当地的富裕的。
当年大约还是明末的时候,他们便占领过宝岛*湾。
虽然说后来被国姓爷朱成功给赶走,但那块土地的富饶,今时今日,却又让他们重新提起了胃口。
(郑成功被南明朝廷赐姓为朱,民间称为国姓爷,郑氏一脉以姓朱为荣,称之为郑成功,是清朝的恶意抹黑。如果现在人不明就里,跑到朱成功面前称他为郑成功,大概率会被他五马分尸)
听到荷兰已经率先开始心动,并且毫不犹豫的表示要出兵1万。
弱小的葡萄牙也开始打起了主意,拿着英国使者提供的地图。
他们贪婪的望着,大清的那辽阔疆土,哈喇子流的那叫一个情难自禁。
整个国家的内忧外患,也瞬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也表示要派兵6000,而他们看中的,却是广州府最南端的两个岛屿。
一个叫做?港,一个叫做澳门。
就联合法国打成一团的强大普鲁士帝国。
听闻这三个国家出兵的出兵,叫嚣的叫嚣。
整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也吵成了一团。
相当一部分的人都认为,即便现在的法国,难以一口吞下。
但匀出个几千万把来人,随着英国前去搅一趟浑水。
说不定真能捞个一丁点好处。
英国人吃肉,自己这种老牌大国,跟着喝口汤总是没有问题的吧。
要求的也不多,哪怕能够从这个庞大的大清帝国身上啃下一座城市,哪怕是一个港口。
那也是绝对划算。
毕竟英国使者的描述里。
把这个大清,给描绘成了遍地黄金,疆域辽阔,美人无数,资源非常充沛,也非常宜居的国度。
这种富的流油的国家,偏偏战斗力“羸弱无力”。
可不就正是,非常适合冲上去割一刀的吗?
有这种好大便宜,不占白不占。
思前想后的普鲁士帝国,几乎以极其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出兵的投票。
正式向英国宣布,普鲁士帝国也出兵2万。
将会同英国一同出兵。
消息传到了英国女王王宫,整个英国的贵族无不为之沸腾。
毕竟有了这改变主意的普鲁士帝国加入战斗。
出兵的人数和队伍就变得更加壮大了。
甚至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对外声称:
清帝国对义律施以凌迟处死的酷刑,是非常不人道的。
也是会遭到国际社会所唾弃的。
这不?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正式宣布出兵,要对清帝国展开新一轮的制裁和惩罚。
……
人在欧洲并收到了消息的欧洲大臣奕江,对这些欧洲国家满脸不屑。
什么叫国际社会?
就你们这么几个不要脸的,殖民主义国家。
总共才四五个强盗小国。
也敢自己自称为国际社会?
就你们这些臭瘪三的道德主义,真以为能代表得了国际社会吗?
简直是荒唐可笑。
但自己身为欧洲大臣,眼见欧洲方面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件。
说什么也摁耐不住性子,火速的让几条海贸商队给国内带回了紧急书信。
将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巨变给传递回了国内。
英国,普鲁士,葡萄牙,荷兰为首的欧洲联军,将近8万人的大军会合一处。
浩浩荡荡的便向印渡驶去。
……
而在此同时,大清国皇帝奕纬,也在充分考虑着对外事务和内政发展。
经过一小波一小波的征兵和换防。
整个禁军已经几乎被撤换一空。
原来的禁军,要么调往地方,要么精简汰撤。
中关村科技园枪械厂里,也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开始了马克沁机枪的研发。
并将它更名为道光机关枪。
按照皇帝奕纬的最初想象。
就算是10年以后,才能制造出所谓的道光机关枪。
那也能够让大清国的实力横扫世界。
至于那个毫无存在感的飞机厂,现在也只能造一些简单的热气球。
虽然自己提供了无数的草图。
飞机的研发一直是胎死腹中。
内燃机厂倒是造出了一台柴油机,可是运行非常的不稳定。
经常的无故熄火和卡死。
最致命的一个弱点,那就是这台所谓的柴油机,体积大的像一栋房子。
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朝廷的大臣,尤其是户部尚书出身的陶澍,对此是极力的反对。
声称中关村科技园虽然没有隶属六部。
但也是平白无故耗费了不少的银子。
从万岁爷建立到今,几年功夫也没折腾出个像样的东西。
建议将它们汰撤算了。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风。
一时间朝廷里反对中关村科技园的呼声也不少。
只不过皇帝奕纬,都将他们上呈上来的奏折留中不发。
几番折腾下来,猜不透皇帝意图的大臣们也纷纷偃旗息鼓。
这些大臣闲着没事,很不自觉的就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开始指责起留学生骆秉章和郭文俊。
说他们二人糜费钱粮无数。
以留学生身份操控国外事务,掌兵又理政。
并且仗着手握重兵,欺凌对大清素来毕恭毕敬的藩属之国。
&n
第88章 不听话?那就灭了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