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便进入了春暖花开的二月,冰河解冻,柳树开始发芽,耕牛遍地走。
童试在即,5位参加此次科举考试的童生,需要提前到去清河县城做准备。
江仲文带着小杜鹃一块走了,屠氏也想跟着去随行照顾,被江青山强行制止。
“他又不是三岁小孩,你跟着去做什么?”
大嫂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在旁边笑着劝道:
“娘,下个月瑶瑶和阿烁就要成婚了,家里许多事情都需要您留下来亲自操持。”
“杜鹃年纪虽小,却是个勤快又有眼力劲儿,会照顾人的丫头,有她跟着去您还不放心吗?”
本来还好,大嫂一提小杜鹃,屠氏更加不放心了。
望着村口道上的牛车越走越远,交叉握着的双手捏的指关节泛白,最终却也只能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唉,真是儿大不由娘。”
昨夜临行前,老二江仲文在房中跟她说的话,屠氏仿佛还在耳边萦绕。
江仲文:“娘,您想哪去了!小杜鹃才多大呀?她才11岁。”
“我纯粹就是缺一个人帮我端茶倒水,整理书籍,顺带买买饭洗洗衣服。”
“您知道的,我迟迟不愿意成婚,就是想考出个名堂来,也没有其他的心思。”
“我倒是真想买个小书童,可爹不是不让吗?每次一提他就说要打断我的腿……”
“再说了,她一个小姑娘家家,就她那细胳膊细腿,您还真准备让她跟他爹回山里去打猎呀?”
江?瑶倒是不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法。
她虽然不太懂科举考试,但曾听林烁分析过,她二哥知识储备和心态都没问题。
若再添上一两分运气的话,考个秀才就如探囊取物般简单。
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小杜鹃她爹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江仲文走的第二天,他便收拾好行李来江家告辞。
江青山诚心留人。
“一人久住山中,也非长久之计,杜兄不如考虑干脆搬到涞水村来住?”
“村中现成的房屋还有好几处,价格也不贵,再置上几亩田地,养活你们父女俩,也能吃穿不愁了。”
“杜兄若是愿意搬下来,我可以当个中人,陪同你一起去里正那办理落户手续。”
杜鹃她爹显然早就考虑好了,去意已决。
“不怕青山兄弟笑话,我这一辈子只会打猎,压根就不会种地。”
“一个人住在山里虽难免孤独,我却也早已习惯。”
“更何况,山中植被茂盛,野生动物繁多,只要人勤快,大山就饿不死人。”
“住山下可不一样,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若遇上旱涝灾害的年景,那就难说了。”
“当年我父亲,就是在灾荒年间带着我和我娘逃进大山里,这才苟活到现在。”
江青山见劝不住,也就不再劝了,尊重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一旁听着二人谈话的江?瑶,却是起了别的心思,一本正经的问道:
“杜伯伯,您在山里住了这么多年,山里就从来没有发生过旱涝灾害吗?”
“比如干旱,所有的草木都枯死;连日大雨,山体滑坡等等。”
杜鹃她爹憨笑着回道:
第122章 探访水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