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这就是时下浦东人,嘴里常挂的一句话。
      现在的浦东,可还没有后世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是农田、是庄稼,还有一片一片的棚户区。
      别说买房了,就连卖房的人都没有,被隔江的浦西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
      然而,机遇往往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来临了。
      90年的春天,一个圈画在了沪市浦东,从此打响了“开发浦东、振兴沪市、服务全国”的口号。
      “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林安哼唱着这首民谣,眼睛有些模糊不清,再一次来到浦东,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浦东,这是他发家的地方。
      曾记得,前世他和沈则敏听说国家准备对浦东进行开发,嗅到商机的两人,于是带着数年来倒卖的积蓄,一共23万块钱,跑来沪市投资。
      那时候,黄浦江附近的浦东,没有写字楼林立,有的是一个个大工厂、大车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林安和沈则敏预测到未来浦东将会发生铺天盖地的变化,于是他们在这里开了一家建材厂和一家水泥厂。
      靠着两个厂的收益,他们买入了很多土地,可惜的是,当时两人都没有看上陆家嘴,也就是刚刚民谣里唱到的烂泥渡,他们认为浦东的中心才是上好位置。
      等到后来想买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之前他们积累的土地,足够他们进军地产项目了。
      他们在93年的时候,从银行借了一笔贷款,雄心壮志的开始了地产大业,哪想第二年,沈则敏就死在这个项目上。
      林安悲痛过后,继续了开发项目,从这个项目上积累了五千多万的资金,有了这笔资金后,他开始进军内地各大城市的地产行业。
      等进入千禧年后,他已经是个身价数亿的亿万富翁了。
      “林安,你怎么了?”
      见林安这个样子,苏婉琳内心一揪,连忙拉住林安的手。
      “没事!我只是感慨一下,你看看这里,多好的地方啊!一个过江难,使两地出现了两极分化!”
      林安摇摇头,拍了拍苏婉琳的手。
      苏婉琳狐疑的看了林安一眼,见他情绪稳定,心里稍松了一口气。
      “你看这里,与浦西隔江相望,虽然这里现在到处烂泥,但是一旦通桥,这里的发展将会超越对面的浦西!”
      林安现在的位置,不是别的地方,正是东方明珠的位置,这块地他买不了了。
      早在去年8月,沪市广播局就提出要建设电视发射台的设想,今年上半年,沪市政府就已经在考察这个位置。
      下个月23号,广播局就正式上报这个报告,紧接着明年沪市政府就确定这个位置。
      不过林安可以参与其中,前世东方明珠为何一直到95年才正式启用。
      一方面是过江难问题,制约了材料运输问题,一方面就是缺少资金。
      记得现在沪市外经贸委已经批复同意中外合作建设经营,所以对林安最大的难题已经解决了,他作为外商,可以参与其中。
      前世建造东方明珠,花费了8.3亿元,但那是九十年代的事,毕竟现在才84年,物价和那个时候完全不能比。
   &

第275章 建艺术中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