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淡泊无为的生活。《庄子》记载:尧有意将天下让与许,许闻听,不仅没有感到欣喜,反而跑到河边将耳朵反复清洗,觉得尧的话玷污了他。这样的机遇对孔子而言,或许是梦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来大展鸿图。但人各有志,许所向往的是逍遥自在的人生,世间功名于他不但毫无意义,且避之尤恐不及。
除了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之外,消极与积极的产生,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从小失去家庭温暖,长大后工作不顺利、婚姻不幸福,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使他们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世上的一切都暗淡无光,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
长此以往,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免趋向消极。而在顺境中成长的人,很少经历挫折,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有意义,他们所表现出的努力进取,就来自于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不同人生态度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说,正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若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若天下安乐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
积极思维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成果,理由很多。这样的人遇到困难时,不会恐惧、慌张。他们有实际而积极的人生观,懂得在任何困难的问题中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地方就无需动脑筋思索,所以前进的脚步反而会迟缓下来。消极与积极并不是绝对的,与参照的角度不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伯夷和叔齐是历史上两位深受推崇的隐士。
当时,周文王想请他们出山讨论伐纣王,可在他们眼中,这却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乱之举。他们为了遵循儒家的道德观念,拒不出山,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从入世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消极的。但换个角度来看,他们为了忠孝仁义而独善其身,其行为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再如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以世俗的标准衡量,无疑是消极的。但以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而言,出家不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住持正法、荷担如来家业的崇高使命。
他们为寻求真理而放弃世间享乐,其选择无疑是积极而自觉的。所以说,消极和积极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当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角度,只有从多方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有失偏颇。
通常,在我们的人生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人生始终都处于选择之中,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的同时也在放弃。
哎,他苦恼的叹了口气,不再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
第32章 李秋云的哲理思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