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性子很倔,总爱耍小脾气。
特别是自己和弟弟之间的小打小闹,让母亲疲于应付。比我小三岁的弟弟,似乎很让我讨厌,总是“招惹”我,至于具体细节,自己倒记不清楚,只是记得最终的结果,是我嘤嘤地哭了,他却笑着跑开了:“娘唉,俺小姐姐又哭了。”我小则哭红了眼睛,大则躺到床上,哭个不休,甚至吃饭也不起来。母亲则当着弟弟和我的面就呵斥弟弟,“怎么总是惹你姐姐,你这个皮孩子!”然后再把弟弟支开,单独和我交心,让我也让着弟弟,他毕竟小呢。母亲知道我的性子,劝一阵一看不行,就把弟弟拽来,让弟弟给我道歉,“姐姐,我错了,起来吃饭吧!”而我则多半捏扭捏捏地起床了。
上学期间,母亲总是说,考上学才是农村孩子的最大的出路。于是我听娘的,认真学习,即使是假期里,也会带上一些书回家,往自家的桌子上一放,然后排成一排。每当我我抽出几本书,开始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母亲就拿个鞋底,在旁边“刺拉刺拉”的纳。
记忆里,我同龄的孩子们家的叔叔阿姨伯伯大娘们,当着外人和孩子的面,是从不肯定与鼓励的,不打骂呵斥就不错了。但我的母亲却常当着我的面,向邻居夸我爱读书,很懂事。
第33章母爱是条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