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老师,不如作诗一首?”
李承道眼珠子一转,恶趣味的道:“老师诗才绝世,如今来到南山,岂能不留下墨宝?”
“墨宝个屁,连笔墨都没带。”谢昭看着路边的景色,哼哼道:“不作诗了,这东西抄一篇少一篇,以后为师还要用来装逼呢。”
李承道无语,把作诗当抄诗,也就老师您有这个底气这么说。
其实吧,人家谢昭还真是抄诗,他没说假话。
“两位郎君,到了!”
蒋书如今是李承道的书童,他有个当御史的爹,但是没沾到光,却跟着倒了霉。
在他刚被卖入南风馆的时候,几乎都绝望了,这时候谢昭与李承道带着大把的铜钱,砸在了南风馆负责人的脸上,把他买走了。
本以为刚出狼窝又入虎口,不曾想竟然是合家团聚皆大欢喜。
所以蒋书很是感激两位郎君,做起事来也很卖力。
他年纪不大,才八岁,就被谢昭发配给李承道做书童了。
好在蒋家也算是诗书传家,年纪虽小,蒋书的学问很不错,差不多都可以教李承道了。
毕竟李承道落魄以前,是长安纨绔之首,正儿八经的书根本没咋上心读过。
面前稀稀拉拉的站着一群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黄肌瘦。
李承道都惊呆了,这就是幺妹食邑里的庄户?连长安城里的乞丐都不如!
为首之人是个老者,须发皆白,看着至少也得有五六十岁。
“老汉梅盐,拜见三位郎君。”
谢昭差点笑出声来,梅盐,这老汉以前怕是吃不上盐吧?连名字都这么有个性。
不过今天的主角是李承道,谢昭给了李承道一个眼神。
少年郎,该你上场表演了!
李承道赶忙上前,扶起梅盐,介绍道:“某李承道,这是家师谢先生,名昭,这是家中书童蒋书。
老丈毋需多礼,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
梅盐很勉强的笑了笑,而后看向谢昭。
李承道看了看梅盐身后的人,狐疑道:“老丈,庄子上就这么些人吗?”
梅盐面色微红,摇头道:“庄子共有百户人家,不过能出来迎接郎君的,也就俺们这些人。”
李承道好奇的道:“为何?”
谢昭差点笑出声来,他想到一个很久远的事件,话说某大领导下乡视察,突发奇想在路上拐了弯,没有走进提前安排好的村子,遇到了一家人,就这么很耿直的走了进去。
进门一看,大领导顿时怒了,训斥这家人好吃懒做,青天白日的,除了当家的夫妇,四五个孩子竟然齐刷刷的躺在床上,盖着被子睡大觉。
主人家很为难,最终在大领导的逼迫下,不得已说了实情。
他们一家,只有两套完整的衣裳,他们两口子是主要劳动力,不干活就没饭吃,孩子们治好委屈一下,白天在床上呆着,免得出去丢人。
而现在的南山庄子上,只怕就是这种情况。
缺衣少食才是正常的,毕竟这里是长安外,离长安**十里。
梅盐是没脸开口说出实情的,他是这群庄户的领头人,如今主家过来看庄子,不能让庄子的短板露出来,不然以后如何见人?
于是梅盐很热情的招呼三人进了自家的小院子。
很普通、很寻常的土胚房,在院子里弄了个小桌子,梅盐陪着李承道、谢昭坐着说话,蒋书在一旁忙着给庄子里的人重新登记造册。
“老丈,日子可还过得下去?”
梅盐有些紧张,局促道:“还成吧。”
李承道笑了笑,道:“您不要紧张,我们这次来,就是随便看看,不会欺压庄户的。”
梅盐干笑了两声,道:“不紧张,不紧张。”
“吃穿用度可还宽裕?”
“凑合吧。”
“眼看就要秋收了,庄子里可还缺什么?”
“不缺啥。”
“牲口可缺?”
“还行吧。”
李承道都无语了,暗暗吐槽,您老人家适合学三字经,出口就三个字,很标准。
晌午,三人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梅盐忍痛杀了一只鸡,大锅炖了,又换了一袋小米,用来招待主家。
谢昭慢条斯理的啃着鸡腿,还别说,挺香,尤其是看着梅盐一副肉疼的模样,他啃的更欢快了。
院子外围了一圈小孩子,一个个馋的哈喇子流了一地。
李承道没有谢昭这种恶趣味,心有不忍,把自己的那份鸡肉端出去,给孩子们分了,然后一脸哀怨的看着谢昭。
第十八章 南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