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与所有的大唐人都不同,在他那个年代,女子与男子有等同的地位,为何不能读书?
更何况这是大唐,大唐女子的地位本就不低,许多女子甚至抛头露面做生意。
就算是均田的时候,女子也有一份田地。
“无才便是德”是提醒女子与男人一样都要以德行为主,而并非强调女子不该有才华。
整句话的误解点就在于“无”字,其实这正是“本有而无之”的用法,即便一个女人才华横溢,但也要以德行为主,在德行面前,可以将“才”视为无。
换句话说,虽然古代以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为主体,但在德行面前却是不分男女,二者都必须以德为先,其他的都是后话。
卓文君诗情洋溢,曾留下诸多名篇佳句,却因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古人认为此为失德之举;蔡文姬才学丰益,感情却是复杂多变,结果三易其夫,此亦是失德的表现。那么有才与失德就一定是共存的吗?
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论比才干恐怕历史上少有女子能与之匹敌,可她不仅被批评有失德的行为,还因为其巾帼风范而被极力称赞。
所以,才与德其实是可以兼备的。
大唐的开放程度在封建时代是空前绝后的,就连女子的地位也是古代历史中比较高的。
想离婚没有那么多要求,离婚后再嫁也不是罕见的事情。
撇去其他原因,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教育,大唐女子受到的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导致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信大胆,不依赖丈夫。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大唐并不是适用,相反,他们认为女子受过教育,才能知书达理,所以在这一思想的熏陶下,女子受过教育是普遍现象。
《唐才子传》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锦心绣口,蕙情兰性,足可尚矣”,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是鼓励提倡女子受教育的。
皇家女子教育,有专门的机构,但在民间并没有专门教习女子的学堂,所以他们教育来源是父母,如果家庭条件好的,还有请姆师来教导他们。
在孩童时期,教育并不区分男女,都同为姆师教导他们基本礼仪,在《礼记》中就这样记载: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
他们教育的分水岭就在十岁,男孩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去学堂读书,而女孩则继续留在家中受教育。
虽然大唐较为开放,毕竟还是男权社会,所学的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男性服务,所以大唐姆师对女子的教育,“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最为基础的,其次还有理财治家方面的知识。
而除了姆师教育之外,父母也会教导女儿,或者没有条件请姆师的家庭,女子所有教育都是父母来教。
诗人韩愈父母早亡,他跟着哥哥嫂嫂,十一岁的时候哥哥也去世了,经济拮据,是他嫂嫂教他识文断字,这也从侧面看出,女子受教育的普及程度。
而女子大概要受哪些教育呢,主要有三个方面:诗书礼仪、音律跟女红。
学习书本知识,除了专门给女子写的著作之外,还要学儒家经典论语》、《孝经》等,也是因为学习内容不单一,让他们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就。
在诗歌繁盛的大唐,女子写诗并不罕见,甚至还有一些女诗人留名青史,例如鱼玄机、薛涛。
这样的风气之下,大唐女子受教育程度高,也增强女性的自信心,敢爱敢恨,再嫁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可以说,生活中受到的限制相对来说算少,甚至还经常出现“妒妇”,可见一些家中女性地位并不算低的。
不过,这只是在封建社会中比较,所以他们依然没有逃过对女性的压制,他们支持女子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男性。
例如长孙氏编写的《女则》,就是规范女子行为。
第一零二章 山腹世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