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三三章 贞观第一科举[2/2页]

唐士无双 大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上妨碍了科举的公正性。
      大唐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这就是应试考生的“投卷”。
      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他们向知贡举官推荐,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
      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
      为了加深达官显贵、文坛大师对于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考生们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
      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
      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
      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更多人才。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政府机构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科举中投行卷的做法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唐文学的发展。
      大唐崇尚诗赋的社会风气促进大唐的诗歌创作,特别是进士行卷对于文学创作起到重要作用。
      投卷、荐举制度的推行时间一长,便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声誉。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官宦子弟则往往占尽先机,因有其父兄亲友及各种官场关系为其攀联请托,行卷时便易于受重视,更容易科场及第。
      正因为此,以致于出现“错认颜标”的笑话。
      考试与自荐、推荐相结合,虽然在一定程度推动唐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克服科举“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但实行时间一长,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金秋十月的时候,贞观年间的第一场科举便开始了。
      一连三天的考试,实在是乏善可陈。
      冯智戴也参加了,他自觉考的还不错。
      南山书院,遣学生十人,也参加了贞观第一科举。
      这其中,就包括王玄策、狄仁杰,两个娃娃。
      他们没有去投行卷,因为不需要。
      很简单的考试,但是许多人也在看笑话。
      因为南山书院的学生,最大的也不过十六岁而已。
      十六岁,要是考中了,在隋唐两朝,都算是天才了。
      更何况最小的狄仁杰,也不过六岁而已。
      六岁的孩子,开什么玩笑呢?
      不过当考完试的时候,负责阅卷的官员们坐蜡了。
      这是贞观改元的第一次科举,可谓是举国关注。
      所以,李世民特意点了礼部尚书豆卢宽作为主考官。
      当豆卢宽看着一模一样的试卷,除了墨义、经帖有细微的差别外,几乎一般无二。
      而且准确率百分之百,墨义、经帖也颇为出色。
      豆卢宽很为难,这要不是作弊,只能说明南山书院的学生们,实在是太逆天。

第一三三章 贞观第一科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