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
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
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算是放在后世,读书也是出人头地的不二法门。
这是毋庸置疑的。
科举制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人才制度上的不足,改善了的吏治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对朝廷官员的垄断,通过公平、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形式,让更多寒门弟子戴上乌纱帽。
而这些人受儒家四书五经影响,不会轻易屈服于官僚贵族的强权淫威之下。
他们克己自律,敢于与朝堂上的腐败现象做斗争,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腐败的吏治状况。
一枚硬币尚且有两面,世间的一切也没有绝对的好或坏。
因此,我们在看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时,也要认清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科举考试使得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生活,只知闷头读四书五经,因为一旦榜上有名,功名利禄四者全收。
而科举制度也是中下层人民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唯一途径,广大学子趋之若鹜。
所以读书人只钻研四书五经,学习诗词歌赋,进而抑制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可谓是最大的消极影响之一。
受到荼毒的读书人,他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科举考试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抑制了个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学风的败坏以及民族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科举考试虽然公平公正,选贤任能,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几乎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让人们轻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轻视社会生产实践,使得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与时代严重脱节。
但是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一辈子苦读,其实真正做事的时候,屁用没有,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为了避免营私舞弊就要有公开、统一、固定的评判标准。
而这个标准确立之后,大家就为了死的标准而学习,不为了真理而学习。
这就是死板,就是弊端。
谢昭开创了南山书院,自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再出现。
反正大唐对儒家也没有什么好印象,科举还考道家学问呢。
所以,改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选拔人才嘛,如何选拔更有用,更多的人才,才是最终目的。
而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进行一些无用的考试。
于是,谢昭拿出了后世公务员的考试办法。
这一套,绝对是成熟且真针对性极强的办法。
工部就该精通水利、工程,民部就该精通核算税制,吏部就该是纯粹的官僚管理系统。
而不是大家都一个?叛???识疾畈欢唷
一旦出现一个不在学问范畴之内的问题,于是一起祈求老天爷,给个面子,别让我们太难做。
这样不好,很不好!
专业的事情,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第一三四章 科举不行,得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