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的描述,在众多描述中,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大臣,都在质疑李承乾的残疾。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质疑,使得李承乾如坐针毡。
而唐李世民面对朝臣们的质疑,也开始变得犹疑不定。
因为作为一国的君王,确实不能是“五体不全”之人。
但李世民毕竟是明君圣主,他考虑的多是自己的继承者是否有作为君王的德行。
如果太子李承乾能懂得自律、收敛、隐忍,李世民很有可能将他送上帝王。
只可惜,太子李承乾太过在意群臣对自己的看法,太过听信身边小人的谗言,最后被迫起兵谋反。
太子李承乾,真的可以用“一步错、步步错”来形容。因为坠马而是自己落下了残疾,面对朝臣们的质疑,李承乾也想努力的证明自己,来巩固自己的太子宝座。
可他的行为多出于阴谋诡计,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再去知道另一个阴谋,如此往复,最终被李世民所察觉,李承乾不得不起兵造反。
太子造反,这就是扯淡。
你天天活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你的一举一动能瞒过皇帝?造反纯粹就是找死。
所以,谢昭觉得,李世民说不定是故意放任李承乾造反,然后趁机把他拉下来拉倒。
转过天,更凑巧的来了。
戊寅朔,日有食之。
这还不算,关中各地,快马来报。
大旱,蝗灾。
一连四件大事,直接把大唐君臣砸的焦头烂额。
无数人把这四件事关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说法。
太子失德,天降灾难。
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凑巧,他一坠马,日食就来了?紧接着就是大旱,大旱一起,蝗灾立马就跟着来了?
这不是太子失德是什么?
君权神授,上天都示警了,太子还能做太子吗?
李世民也扛不住了,当即请袁天罡、孙思邈入宫。
请孙思邈,自然是给太子治伤。
请袁天罡,那就是不问苍生问鬼神了。
袁天罡也很尴尬,这日食很正常,每年都有,只不过发生的地方不一样罢了。
至于旱灾、蝗灾,这事去年太史局已经上报过,去岁降雪量少,堪称暖冬,旱灾、蝗灾很正常,只不过太史局的奏表没人正视罢了。
谢昭却不敢怠慢,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古人对天人感应之说笃信不疑,认为所有灾祸都是上天发怒降下的惩罚,源起于王道不行。
这时候,玄武门之变过去不久,李世民杀兄建成、弟元吉在前,逼迫李渊退位在后,留下了永远也无法回避的污点。
于是,朝野上下莫不猜测,此次蝗灾说不定与玄武门之变有莫大干系,至于太子,不过是鱼池之殃。
李世民心中窝火又无可奈何,总不能堵尽天下悠悠之口。难不成下道诏书,严禁天下人不得瞎联想?
不得不说,李世民天生一位好演员,只是被皇帝职业耽误了而已。
他与魏徵一出君臣相得的尬剧,时至今日仍让人津津乐道,起码在魏徵活着的时候没演砸。
终于,他于日李万姬,哦不,日理万机中抽出一点时间,在房玄龄、魏徵等人陪伴下,前往皇家林苑查看农作物的损失情况。
纳尼?体察民情不应到民间的田间地头吗,到皇家林苑算怎么一回事?
李世民身为资深演员,做戏就要做全套。那种开机一副表情到底、台词1234567、背景靠抠图的小鲜肉,老戏骨自不屑为之。
下面这一举动,把房、魏二人吓了一跳,连忙规劝。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对此,谢昭自然是喜闻乐见。
真*影帝!
第一五六章 真*影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