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
李世民坐在宽大的书桌后,谢昭束手而立。
“坐,不必拘束。”
谢昭无语,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您倒是挺主动的。
谢昭坐下,李世民便开口,直接了当,道:“朕打算东征高句丽,你觉得如何?”
好啊,打死那些棒子,最好来个灭国。
“陛下威武,高句丽首鼠两端,早就该打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前隋之时,就数次攻打高句丽,无不是无功而返,朕能成功吗?”
那是因为隋炀帝没有某相助,自然无功而返。
你也不看看如今的大唐,兵强马壮,火力凶猛,高句丽那小地方,只要能过去,绝对扛不住。
隋炀帝是个很固执的人,三次东征高句丽,可谓是固执的令人感动。
其实历史上,秦和隋是两个非常类似的王朝。
这两个王朝都结束了数百年以来的战乱,一时之间达到极盛,却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崩溃,为下一个强盛而持久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和隋朝迅速崩溃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举工程和战争,耗费民力。
秦朝的大工程是灭六国、北逐匈奴,南灭百越、修长城和秦始皇陵,隋朝的大工程则是修大运河和东征高句丽。
修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兴师动众东征高句丽呢?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首先是由隋炀帝本人的性格和理想决定的。
隋文帝一朝的基本对外方略是“务安诸夏,不事荒要”,也就是全心全力专注华夏的发展,对于边疆地区和游牧民族不予理会。
隋炀帝是一个性格急躁又有宏大野心的人,一直“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盼望着做秦始皇、汉武帝扩充疆域,大展帝国威势这样的伟大事业。所以隋炀帝即位后就西巡河右,在西部攻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建立四郡。
隋朝和高句丽的矛盾由来已久,在隋文帝时就曾因为高句丽王不朝贡甚至还出大军侵略辽西,妄图挑战隋朝的宗主身份和东亚秩序。但这一次隋军遭到了水潦、疾病、风灾等众多不利因素,再加上补给线太长导致隋军后勤不足,三十万大军损失十之八九。
因为此前两国的过节,隋炀帝对高句丽一直大为不满。隋炀帝大业三年北巡时在突厥可汗的大帐中遇到了高丽使者,就加以警告,要求高丽王入隋朝见。但此时隋帝国对外战争的中心还是西域,直到大业五年西域形势大好时,高丽王仍为前来,于是攻打高丽的计划就提上日程了。
经过长期准备后,大业七年,隋炀帝正式命令陆路大军东征高句丽。
隋炀帝下诏书说,我大隋终结了长期以来的乱世,建立了新的天下秩序,万国来朝,但是高丽使者居然敢不来。高丽王一直执迷不悟,侵略我东部边境,堵塞使者前来的道路。高丽王还在国内施行**,所以隋炀帝要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御驾亲征,完成先父未能完成的大业。
这次征高丽之战隋军出动将士一百一十三万多人,民夫二百二十万人以上,结果是隋军建立了辽东郡和通定镇,付出的代价却是数以万计的武器装备和三四十万将士的阵亡、被俘或失踪,更是间接引起了国内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和人民起义。次年,隋炀帝在府兵体系之外征召新君——骁果军,再次领兵亲征,但因为国内杨玄感起义而紧急班师。
大业十年,起义事件不断蔓延,已经有人称王称帝。
但隋炀帝仍然置之不理,此时的征高丽已经完全是意气之争了。从隋文帝时征高句丽开始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甚至策划四征高句丽,隋炀帝虐用民力,国内民怨沸腾,一系列农民起义接踵而起,隋朝被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高句丽把前隋大
第169章 东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