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到了剑灵山后,念雪却已不在彼处;只盼她早已得知自己安然无恙,也好放下牵挂之心。
正这般想着,脸上因游赏山水残留下来的笑容便渐渐搁置,继而凋落。穆向楠知他遭逢多,心事重,怕是笑着笑着又勾起惆怅,便要出言劝慰,却在这时,忽听不远处一处高岗方向传来洞箫之声,箫声虽不婉转多变,但曲调悠扬深邃,似乎寄托着无限哀思。
穆向楠闻声一怔,初闻便知,这吹箫人吹箫技法虽高超,但却不屑于卖弄,反而着重以乐声传递思念之情,曲声转折虽不多,但每转一律,情丝便明显加重一分,仿佛由溪成流,聚流成河,河汇于江,江归入海,可见此人是有真正愁思痛楚,莫不然曲声绝不会如此销魂夺魄。
她识谱虽不多,但记忆极佳,听过一遍的曲子便很少会忘记,这一曲她曾在洛阳城中听过,市井中唤作《无题曲》,正是取自李商隐的《无题》诗。此曲并无定谱,只赖音律简约,初学吹箫之人也可半日学成,之后便可因个人际遇感触,在原曲上加诸多变化,已达吹奏者心中意境。
雁凌峰不知其中名堂,却也当真听得出这番意境,霎时间勾起对念雪的思念之情,竟然步伐一转,与穆向楠不谋而合,朝左前方的高岗处走去。那声音正是从高岗后面传来,隔山还未见人,彼此却已察觉气息,箫声不知不觉间便已微弱下来。穆向楠不等箫声隐没,即刻默诵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一首《无题》诗诵罢,箫声竟先抑后扬,始终没有断绝,显然是吹箫之人闻声会意,惊讶之余与穆向楠音声相和,并未将箫声戛然中断。
箫声与诵读之声同时停止,这时便听山后有人问道:“姑娘也识得此曲么?”说话间,一个二十岁上下的白衣公子便从山丘后走了上来,手中正拿着一只翠绿色的长筒玉箫,箫尾挂着长长的红丝锦缀,无论装扮还是人品,都显得十分雍容富贵。
穆向楠见这白衣公子皓齿朱唇,目如点漆,暗中夸赞好一个俊秀人物,可听他吹奏箫声满含忧思,却不知心中有何愁怨,拱手说道:“曾在洛阳城中听过这首箫曲,只因公子箫声绝妙,便冒昧以诗词相和,若有冒犯处,还请见谅。”
白衣公子朗声一笑,脸上阴霾神色荡然无存,道:“何谈冒犯,闲来无事野外吹箫,能得遇知音解我心意,当真是件幸事。”说到此处向岗下细看,见这一男一女相貌不凡,且又双双持剑,心中稍作思忖,左手持箫在前,右手背过身后,问道:“敢问两位去往何处?可是孤云庄么?”
二人神色一怔,雁凌峰急忙拱手答道:“正是去孤云庄。不知兄台如何得知?”白衣公子笑道:“九月里来京兆府的武林人士,十之七八是来长安,到长安又十之八九是来孤云庄试剑大会!只是不知二位如何从这条小路上来?听你们口音,却也不是秦中豪杰吧?”
雁凌峰道:“我二人却非京兆人士,乃是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只因来到京兆后随师长走访几处朋友,今日便从这条路上赶去孤云庄送拜帖。啊,不知兄台如何称呼,听你话意,可也是同路朋友?”
白衣公子畅然一笑,收起架势便已走下山岗,来到二人十步之内,持箫拱手,直言不讳地说道:“在下姓宋,只因端午生人,家父起名‘镇恶二字,大家都叫我镇柯,哦,孤云庄庄主正是家父。”
雁凌峰与向楠相顾愕然,想不到孤云庄还未得见,便在此处见到了一位少庄主,情形所趋,竟不约而同拱手说道:“原来是少庄主,失敬失敬!”这十个字不谋而合说出口,两个人竟毫末不差,便如事先商议妥当一般,以至二人说罢此话,也禁不住相觑失笑。
第251章 白衣公子[2/2页]